很多女性在婚后都会患上各种妇科疾病,有的妇科疾病的危害很大,卵巢肿瘤就是其中之一,卵巢肿瘤可能会导致流产、不孕,更为严重的是可能会癌变,危及生命,因此,了解卵巢肿瘤这一疾病十分有必要。
卵巢肿瘤是卵巢肿胀、增大和新生物的总称,是妇科常见病,从幼儿到老年都可发生,产后妇女也常发生。卵巢肿瘤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生理性包括卵泡囊肿和黄体囊肿,病理性又分新生物和非新生物肿瘤。
1、卵巢肿瘤是威胁妇女生命最严重的肿瘤之一,而且不容易早期发现。早期多无症状,随肿瘤增大可有下坠、腹胀等轻微不适。某些产生雌激素的肿瘤可引起月经紊乱。产后妇女也会患卵巢肿瘤,有些产后妇女是自己摸到下腹包块才就医,但此时肿瘤已较大,多属晚期。晚期卵巢癌多伴有腹水,腹部增大很快,患者感气憋、腹胀、食欲减退,消瘦,发热等。
2、卵巢肿瘤的合并症有瘤蒂扭转、破裂及感染,这些均可引起急性腹痛、发热甚至休克等急症表现。突然的体位改变、妊娠期及分娩期的子宫变化均可诱发肿瘤扭转。
卵巢瘤在月经初潮早、绝经晚、未产的妇女发病率高,而分娩次数多,哺乳和口服避孕药的妇女也会发生,只是发病危险相对减少。这种“不断排卵”致癌学说,认为排卵造成卵巢上皮细胞的损伤,反复损伤和修复过程促发癌变。
是近年来研究的较多的病因之一,多数病例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致。
工业发达国家及上层社会妇女卵巢癌发病率高,可能与饮食中高胆固醇有关。另外,电离辐射及石棉、滑石粉能影响卵母细胞而增加旅发卵巢癌的机会,吸烟及维生素A、C、E的缺乏也可能与发病有关。
卵巢癌多发生在未产妇或未育妇,妊娠对卵巢癌似有对抗作用,认为每日排卵所致卵巢表现上皮反复披损与卵巢癌发生有关。另外,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多并发卵巢癌,此三种疾病都对此激素有依赖性。
先天性免疫功能不全患者的恶性肿瘤发生率比对照组高10000倍。因组织移植或其他肿瘤的化疗引起免疫抑制的妇女中,卵巢癌发生率显然增高。由于老化过程伴随的免疫功能不全原因,绝经后达5年以上的妇女发生卵巢癌数增多。
一旦产后妇女被诊断出是卵巢肿瘤,如果是早期,可以采用手术治疗,其次考虑化疗、放疗等。卵巢肿瘤的治疗方法是:
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时应先探查腹腔,明确病变范围,有无淋巴结转移。Ⅰ期癌在手术的同时,应将腹腔液或腹腔冲洗液送作细胞学检查。尽可能作全子宫和双侧附件切除术、网膜切除术和阑尾切除术,瘤包膜完整、恶性度低、腹腔液中未发现瘤细胞的Ⅰa期年轻患者可仅作患侧附件切除术,术后严密随访。Ⅱ、Ⅲ和Ⅳ期癌的手术范围除和Ⅰ期癌相同外,须清扫腹主动脉和盆腔淋巴结,并可能将盆腔、腹腔内直径在2cm以上的转移瘤一一切除。在以上广泛性切除的基础上,残余的小型病变就有可能用化疗或放疗根除。不可能行根治术时,亦应将大部分肿瘤切除,术后化疗,待肿瘤缩小后再次手术。
卵巢癌对化疗比较敏感,最长用而效果较肯定的药物为烷化剂,其它类药物亦有一定作用。目前常用的药物有环磷酰胺、噻替哌、苯丙酸氮芥、更生霉素、马法兰、瘤可宁、5-氟脲嘧啶以及六甲嘧啶、顺铂、阿霉素等。可单独或联合反复进行多个疗程治疗。给药途径,除全身应用外,尚可于腹腔内用药及腹壁下动脉插管注入,使局部药物达到较高浓度,增强疗效。
大面积腹腔注射,组织反应太大,患者无法耐受,应用较少。近年来应用高伏特带形移动多次照射技术,可减少付反应,对预防肿瘤复发可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亦可用放射性同位素32P腹腔内注入。
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辅助的治疗手段,其目的为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目前已进入临床使用阶段。
1、术前虽诊断为良性卵巢肿瘤,开腹后应仔细检查进一步确定部位、性质,以便恰当处理。术中若不能分辨良、恶时,应作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检查。
2、术前难以区别良、恶时,应在手术时以肉眼观察,作出初步判断,并探查对侧卵巢是否正常,发现大体可见的良性肿瘤应一并剔除。不能判断其性质,应快作冰冻切片病理检查。
3、手术切口宜足够长,剜出肿瘤时切忌挤压以免其破裂,避免瘤细胞在腹腔内种植。如瘤体过大确实难以完整取出,可先行穿刺吸引放出液体,使肿瘤体积缩小然后取出。
4、一旦诊为卵巢肿瘤蒂扭转即行手术切除肿瘤,须注意在扭转部位以下的根部钳夹切断,钳夹前不可恢复扭转,以免引起栓塞。因肿瘤坏死,变脆,很容易破裂应特别谨慎操作。
5、开腹时发现肿瘤已破裂,或因手术操作不慎而破裂者应彻底吸尽肿瘤内容物,并在缝合腹膜前以生理盐水彻底清洗盆腹腔。
6、对双侧卵巢良性肿瘤的年轻未孕患者可行肿瘤剜除术,保留部分卵巢组织,以维持月经及孕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