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血发黑多是气滞血瘀造成的,经血在体内停留时间长,就容易出现颜色偏深,甚至有血块的情况。这种由于气滞血瘀导致的经血发黑,可以通过调理恢复正常。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吧!
经血发黑多是气滞血瘀造成的,经血在体内停留时间长,就容易出现颜色偏深,甚至有血块的情况。这种由于气滞血瘀导致的经血发黑,可以通过调理恢复正常。
此外,一些疾病也可能导致经血发黑,比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器质性病变、药物等也可导致经血发黑,这种情况需要就医治疗。
气滞血瘀多由情志不舒,或外邪侵袭引起肝气久郁不解所致,会影响经血运行而出现经血发黑、量少有血块的现象。
肝主疏泄而藏血,情志不舒,经常大怒、惊恐或忧思,会导致肝气郁结。肝脏疏泄失职就容易出现经血发黑量少。心情愉悦有利于改善气血运行。
“寒则气滞”、“寒则血凝”,因此,经期受寒多会经血发黑,运行受阻而产生血块。用热水泡泡脚,有利于改善气血运行。
经血有血块是子宫内膜碎片,偶尔出现属正常现象。但是如果经血颜色发黑,伴有痛经和血块,或平时出现性交痛时,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内膜炎症的病症。要尽早就医,先明确排除病症可能。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不稳定或是有缺陷,会引起黄体功能不足,造成月经颜色发黑或者褐色。比如由于内分泌功能失调,雌激素水平下降,就容易出现经血量少发黑,或者经血量多经期延长的现象。反复流产是引起内分泌功能失调,黄体不足的中药因素之一。
包括生殖器官局部的炎症、肿瘤及发育异常、营养不良;颅内疾患;其他内分泌功能失调,如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糖尿病、席汉氏病等;肝脏疾患;血液疾患等。
缺水会导致血液粘稠,运行速度缓慢,经期喝水少,身体缺水也容易出现经血发黑量少的情况。不少人有这种感觉,喝热水多的时候,感觉经血量也增多了。
坐着的时候下半身是受到一定压迫的,而且由于运动少,血液运行速度缓慢,容易有淤血。站起来走动,血液突然顺畅了,之前久坐积累的淤血和血块就会流出来了。此时,血块流出可能还会伴有轻微痛经,平时多运动可以改善。
月经发黑多是宫寒、气滞血瘀导致的,可以多吃暖宫的食物,促进经血运行,改善经血发黑的情况。
1、当归黄芪阿胶汤
做法:当归、黄芪、制何首乌各15克,阿胶12克。煎水服用。
功效:当归味甘、辛、味苦,性温,香郁行散,可升可降,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适用于血虚、经血量少发黑者食用。
2、益母草红糖膏
做法:新鲜益母草1000克,红糖适量。洗干净益母草,切段,用清水煎煮50分钟,去渣后加红糖,继续文火煎熬成膏状。经期前后一周,每天吃3-5次,每次吃1-2勺即可。
功效:可活血化瘀,调理宫寒、手脚冰凉体质,帮助改善经血运行不畅,经血发黑量少的症状。
1、生姜敷神门、足三里穴
位置
神门穴:位于人体手腕部,仰掌取穴,手腕关节手掌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足三里穴:正坐屈膝,于外膝眼直下三寸,距离胫骨前嵴-横指处取穴;
准备适量的生姜芽,仔细剥出里面的细芽,扔掉外面的壳,然后捣碎,贴在患者右侧神门穴;再取一小段甘草捣烂或捣碎,贴在右侧足三里穴。将这两个部位的药贴用胶布固定,晚上贴好,早上起床后取下来。
功效:可以通络调气,促进经血运行,改善经血量少发黑症状。
2、指压三阴交、肾俞穴
位置
三阴交穴:正坐或仰卧,内踝尖直上3寸处,胫骨内侧后缘取穴。
肾俞穴:第2腰椎左、右约1厘米处。
将手握拳,一面吐气一面强力敲打三阴交穴,每10次作为一组,反复按压3组。然后用两手拇指强力按压在第2腰椎左、右约1厘米处的肾俞穴,每次按压20下。
功效:可促进经血活络,改善经血发黑、月经有血块的现象。
月经黑血有可能是宫寒引起的,所以在月经期间避免吃生冷的食物,少吃白萝卜、绿茶等虚寒性的食物等。
月经黑血,要避免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绪波动,个别在月经期有下腹发胀、腰酸、乳房胀痛、轻度腹泻、容易疲倦、嗜睡、情绪不稳定、容易发火或者容易由于等现象,这些都是月经期间的正常现象,不需要过分的紧张。
月经黑血期间,要选择质地较为柔软的棉质卫生巾,且卫生巾的透气性要较好。另外,以恶经期间应勤洗内裤,洗完的内裤要放到阳光下晒干,从而达到杀菌的作用。
月经黑血有时候是子宫受寒所引起的,所以在月经期间一定要要做好防寒保暖的工作,避免月经黑血的情况加重。
月经黑血的女性在月经期间可以多喝红糖水,因为红糖水对女性月经顺畅有一定的帮助,并且红糖水可以让身体温暖,给身体增加能量,加速体内血液循环,活络体内气血,从而减轻月经黑血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