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康熙四十七年到五十六年,这支测绘部队走遍了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南各省,制作了一幅幅各省地图。康熙五十六年,全图乐成。玄烨将之命名为《皇舆全览图》。此图选用经纬图法,梯形投影,份额为1:1400000。它是我国第一次经过大规模实测,用科学办法制作的地图,尽管还有不准确之处,究竟“是亚洲其时一切地图中最好的一份。
并且比其时的一切欧洲地图都更好、更准确”(李约瑟语)。在这份地图的制作过程中,人们发现了地球经线的长度因纬度上下而有所不同,然后第一次在实践中证明了牛顿关于地球为椭圆形的理论。《皇舆全览图》的测绘,由此成为世界地舆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发展过程
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
出木刻版《皇舆全览图》﹐有总图1幅﹐分省图和区域图28幅,但西藏及蒙古极西当地多空白。
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
印行铜地图﹐以纬差8度为1排﹐共分8排﹐41幅,这种以经纬度分幅的办法在我国是第一次。文字记注方面在内地各省注汉字﹐东北和蒙藏区域注满文。故后人又题名为《满汉合璧清内府一统舆地秘图》﹐这版别撒播较广。
已详绘有西藏和蒙古极西当地﹐分省图和区域图增至32幅﹐其规模东北至库页岛(萨哈林岛)﹐东南至台湾﹐北至贝加尔湖﹐南至海南岛﹐西北至伊犁河﹐西南至列城以西。在西藏边境标示出朱母郎马阿林(珠穆朗玛峰)。图上以经过北京的经线为中经线﹐经纬网用梯形投影法。
1721年(康熙六十年)
又刊印一次木刻版﹐木刻版的所包含的地域规模与1719年的铜地图类似。
后来﹐为习惯行政管理的需求﹐又刊木版小叶本﹐以省﹑府分幅﹐计227幅。不绘经纬线﹐且只包含内地各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