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版杨家将小说现存有多少?这一版小说有什么秘密?

2020-12-23 21:32:37 作者: 明朝版杨家将

  在杨家众兄弟中,五郎是独具特色的,其他兄弟个个使枪,他却使一把长斧。

  五郎落发如同入情入理,真假难辨,但若跳出故事传说,放到整个前史大布景来看,就知道彻底是虚拟。《宋史》记载,杨业有七子,能上战场征杀的不过是延玉和延昭两人,其他六子都没有征战疆场的记载。杨五郎在杨业战死之后,遭到了朝廷的封赏,荫恩为殿直,底子没有落发。“五郎为僧”的故事再一次标明,杨家将故事已游离于前史实际,趋向于文学创作。

  尽管五郎落发纯系捕风捉影,但仍是有许多人,包含一些史学家,乐意信任这样的故事是实际,而且对此进行了不断的附会,明清两代这种习尚尤甚。

  明代郑若曾编著的《筹海图编》,卷十一《僧兵》中讲:“五台之枪,本之杨氏,世所谓杨家枪是也。以五台山僧善杨家枪,拟调征倭寇”。《筹海图编》是谋划滨海防务的专著,其论说海防、日本诸事多系作者耳闻目睹,是研讨明代抗倭战役的重要文献。但若说五台山曾有杨家枪法,那还真无法考证是真是假了。

  清朝人的联想力更为丰厚,光绪年间修订的《山西通志》称,五台山北有和平兴国寺,寺内的掌管即为杨五郎之师。这座寺赐建于和平兴国七年,也便是太宗兵败的第二年。寺内西院供杨五郎像,像旁有五郎所用的铁棍,重八十一斤。寺庙地点的沟叫五郎沟,庙外有五郎阅兵台。这些遗址在“文革”时被根除,人们只能在前史记载中窥见一二。

  五台山在许多人眼中都是一块圣地,山上的寺庙让人崇拜有加,那里是祭神的好去处。《北宋志传》讲,宋太宗为圆先帝遗愿,固执到五台山进香,才落入辽人的骗局。五台山的风光很美,套用书中的原话:“公然一座好山,前探幽州,后接太原,端然限界中耸出一奇峰,层峦叠翠,万峰在目。”

  宋时五台山属辽国地盘,赵光义要想在五台山还愿恐怕很难成行。所从前史上,清晰记载先帝许愿五台山、帝王驾临五台山的,都是在元代而非宋代。如此看来,五郎在元代被规划为五台山落发绝非偶尔。

  与杨家其他兄弟的故事相仿,前史上尽管没有五郎落发的记载,但却有厌恶红尘、意欲落发的宋朝士大夫,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能够算作五郎落发的故事原型。

  宋史《查道传》中有载:查道“游五台,将落发为僧”。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是个有名的孝子。他从小正襟危坐,好学多思,未冠之年就以学业出名。有一次他的母亲病了,无意中说到想吃鳜鱼羹,查道牢记于心。其时正值冰天雪地,市场上底子没有鳜鱼可卖。

  查道跑到河滨,凿开冰块,边哭边祈求边捉鱼,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总算捕到一条鳜鱼。查道对母亲的爱情很深,在母亲看病的过程中,为了表明忠诚,他刺破手臂,用血书写佛经。也许是爱让苍天动了心,母亲的病总算有所好转。

  又过了几年,母亲年迈逝世,查道悲伤已极,对寻求功名失掉爱好。有一次,他巡游到五台山,发现这是一块可贵的圣地,便预备在那里落发为僧。一天晚上,大雨倾盆,雷声震天,一道闪电往后,廊上的一根支柱被击断,查道刚好坐在那根柱子之下,但他面无惧色,不为所动。寺僧大为惊异,视之为天人,纷繁劝他出仕为官,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华。

image.png

  端拱初(988年),查道参与科举,高中进士,后来遭到寇准等人的欣赏和引荐,名扬四海。查道与杨五郎、杨六郎为同一时代人,他即将“落发为僧”之处,正是传说中杨五郎落发的当地。世人对杨家将和五台山都敬意颇深,两种情愫叠加起来,使得人们对杨家将与五台山产生了某种联想,查道的故事正好为小说家行了便利。

  杨家将小说把前朝零星、片断的故事体系了起来,还附会了许多名人故事、奇闻逸闻,集百家之事,安于杨家将一身。这正是杨家将小说吸引人的地点,也是得以昌盛的重要原因。

  其实,在《北宋志传》和《杨家府演义》流行之前,明代就已呈现了适当盛行的完好版别。《北宋志传》和《杨家府演义》都说到了这一点。《北宋志传》修改整理者熊大木称,该书是搜集《杨家府》等传,再参入史鉴年月等编写而成。所谓“参入史鉴年月”,便是在每卷前面按正史增加前史编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