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陵初设关外七卫:曰哈密;曰安靖;曰阿端;曰赤斤蒙古;曰曲先;曰罕东左。七卫皆在嘉峪关西,哈密又在六卫西。东去肃州,西去土鲁蕃各千百里,北至瓦剌数百里。”(《殊域周咨录·卷十三》)
因为明朝朝廷对嘉峪关以西区域缺少有用的操控权,只得对关西七卫采纳羁縻办理制度,其首要特色如下:
一是委任当地人员为官,不派流官。每设一卫,均由朝廷指定的该地部族领袖及土官别离担任千户、百户、指挥使、副指挥使之类的官职。仅有最重要的哈密卫,朝廷曾派出一次官员辅佐指挥使。据史料记载,朝廷这次派出周安和刘行出任哈密卫官职,但仅此一例。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设哈密卫,给印章,以其喽罗马哈麻火者等为指挥、千百户、镇抚,辜思诚哈只马哈麻为阅历。周安为忠顺王长史,刘行为纪善,以辅脱脱”。
二是朝廷不派驻戎行,防务由当地担任。依照明朝卫所制的规则,各卫所均应有规则数量的军事力量。根据关西七卫的特别性质,其所需求的军士来源于当地部落原有的武装力量,由充当卫所军职的部落领袖担任练习和指挥,所需的粮饷均就地解决。这就相当于明朝朝廷对关西七卫的军事指挥毫无保证而言,对边防非常晦气。
三是不打开屯田。依照明太祖朱元璋的卫所制设想,各卫所军士应适当打开军事屯田以保证粮饷供给,特别是边远地方区域的卫所更是如此。朱元璋曾为此方针自诩自己“养兵百万,不费大众一粒米”。可是,因为关西七卫由当地蒙古部落实践操控,朝廷并未派出军士驻守,屯田天然无从谈起。
四是不课以赋税。因为明廷没有对关西七卫行使实践的行政统辖,当地的赋税悉数上缴部落领袖,使得关西七卫具有较强的经济独立性,
五是不干涉卫所触及的各种胶葛。明廷对关西七卫的办理归于比较超逸甚至到了不担任任的境地,关于各卫所之间或是与周边区域产生的胶葛和冲突,明廷历来情绪消沉。
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罕东左卫只克部遭受番族抢掠邻境,守将请兵清剿。兵部却答复说:“西戎强悍,汉、唐以来不能制。我朝建哈密、赤斤、罕东诸卫,授官赐敕,犬牙相制。不唯断匈奴右臂,亦以壮西土籓篱。今番人相攻,于我何预,而遽欲兵之。宜敕都督只克,晓谕诸族,悔过息兵。”
明廷对关西七卫采纳羁縻运营战略的原因
现在看来,研讨学者们普遍以为,明廷对关西七卫采纳“以夷制夷”的运营手法,施行比较松懈的羁縻办理体系,是关西七卫对明朝的归属感不强,关西七卫终究败亡内附的首要原因。那么,明廷为什么采纳这样运营战略,从关西七卫树立之初就有意削弱甚至抛弃对嘉峪关以西区域的统辖呢?大致可从以下方面剖析:
一是北元蒙古实力长时间是明朝的心腹大患。虽然北元政权退出华夏,可是仍旧保持着较强的军事实力。
《明史纪事本末》:引弓之士不下百余万也,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资装铠仗尚赖而用也,驼马牛羊尚全而有也。
即使是北元后来分裂为鞑靼和瓦剌,他们长时间游走于漠北,对明朝形成了强壮的压力,瓦剌甚至在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一度打败明军主力并且抓获明朝英宗皇帝、兵临北京城下。而鞑靼则一向坚持到了明末清初,终究与满洲人树立的后金政权协作,一起抵挡明朝,并且终究看到了明朝的消亡。因而,明朝长时间把军事重心放在北方的“九边”防线上,对西域方向难以投入过多的军事资源。
二是西域和西北区域少数民族政权和军事力量的存在。在明朝建国初期,西域被同归于蒙古的东察合台汗国所操控,在中亚甚至中东区域还曾一度存在强壮的帖木儿帝国,明朝进军西域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压力。即使是被以为是关西七卫中最重要的哈密卫,也曾长时间是元朝武威王的封地,几经周折才归入明朝实力规模。即使如此,哈密也长时间处于被周边伊斯兰政权的围住之下,这就使得虽然明朝认识到哈密卫的极点重要性,但也不肯意过多地将各种资源投入到关西七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