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差二错被后世王朝仿效,由于儒生拿着史书大笔
关于孔子还有一个较为风趣的故事,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孔子在修订鲁国史书《春秋》时,采用了“笔”和“削”两种办法。“笔”便是依照自己主意在史书上添加内容,“削”则是将自己不喜欢的当地删掉。很片面也很斗胆,所以孔子才会说后世人不管是了解,亦或是吐槽他都会根据这本《春秋》。
咱们知道,史官记载前史最为重要的便是公平客观,而且不要带有自己的片面颜色,这样才会给后人留下一个比较客观的视角,不至于误导后人。关于这点在春秋今后其实都很难做到,纵使是史家之绝唱的《史记》也或多或少融入了司马迁的个人片面性判别,比方将西楚霸王项羽放到了只能用于记载帝王的本纪傍边。
所以司马迁才会有种非常了解孔子的感觉,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不管孔子仍是司马迁,都算得上人中龙凤了,但后世记载史书的儒生就有些不那么严格要求自己了,为了意图而私行篡改的比如举目皆是,所以才会让后人发生文章最初说到的,不信儒家便是暴君,国家就要消亡的幻觉,较为可叹!
千年曩昔,儒家成了最终的赢家,不知汉武帝泉下有知会是怎样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