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子们的储位之争,让康熙帝感到非常愁闷,终究,他严惩了太子党中最活泼的几个人以杀鸡儆猴。随后,康熙再次废掉太子。在此之后的许多年里,储位之争不断,许多官员由于储君问题割裂成了多个党派,这更是形成了严峻的政治影响。后来,在九子夺嫡中,四皇子成了承继人。
雍正帝上位后,吸取了康熙时期皇子们储位之争的经验,决议实施一种新的立储方法,那便是:隐秘立储准则。这种方法简略来说,便是皇帝把自己选定的太子人选,写成两份相同的密诏:
一份密诏放在一个小匣子里密封保存,当着诸位大臣的面,藏在宫中最高处的一块匾后边,以此向国人传达出一种“太子已立,全国安靖”的消息。
别的一份密诏则是由皇帝自己来亲身保管。
皇帝临终之前,凭借着这两份密诏上面所写下的太子姓名来传位。这样的做法,即便皇帝遭受意外,没能把自己保管的那份密诏拿出来,或许其他人不能找到这份密诏,也有匾后密诏为凭据。尔后的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都是经过这样的方法选拔出来登上帝位的。
咸丰帝只要一个儿子,所以,他没有挑选,身后只能由这个儿子承继皇位。而接下来的同治、光绪二帝都没有儿子,所以,他们都只能从宗族的旁支中挑选出自己心仪的承继人。
其实,像这样隐秘立储君的做法,除了即将立的太子姓名保密之外,还要不拘泥于嫡长,从皇子们的归纳点评动身。乾隆最开端隐秘立储君的时分,其实,也遭到了嫡长观念的影响。而这,或许跟他和嫡妻的爱情深沉有关,所以,他爱屋及乌,同时喜爱了嫡妻所出。
当嫡子身后,乾隆关于嫡长子准则,进行了深化的考虑,在权衡利弊之下,乾隆决议废弃传统的嫡长子准则,改为根据皇子的道德挑选储君。为了让自己的主意顺畅实施,乾隆还专门书写了一份上谕以标明自己的情绪,他说:立储君“以长不以贤,以贵不以长”的说法,实在是荒唐无比。
其实,想要实施隐秘立储的计划,有一个重要环节,便是破除原有嫡长子准则的约束。由此来看,雍正帝才是第一个不拘于身份的凹凸、嫡出庶出和年纪巨细等来挑选储君的皇帝。
当年,雍正帝隐秘立下的储君弘历(也便是后来的乾隆帝)的身份,在许多皇子中算不上最显贵的,也算不上最年长的,但是,雍正帝仍是立了弘历为储君,这其间,雍正便是由于看中了弘历的道德和才华。而尔后的皇帝们都是如此,在诸位皇子之中,归纳他们的才干、道德等方面,进行考虑和挑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