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为何藩镇割据越来越严重?唐朝皇帝不知道吸取教训吗?

2021-01-08 11:02:40 作者: 安史之乱为何

  今日小编为我们带来了一篇关于唐朝藩镇割据的文章,欢迎阅览哦~

  唐代中期的节度使的行政权利极大,藩镇节帅自行录用节度使,自择将吏代己,部将自代,致使节度使构成"宗族化世袭",这是唐廷最不肯供认的实际,也是节度使权利无限胀大的最高方式。安史之乱后,这种现象越来越严峻。

image.png

  关于唐廷来说,"安史之乱"无疑是一个突发事件。憧关失守更是玄宗挥之不去的梦魔,其在未作任何军事布置的情况下仓惶逃离长安。其时"江山阻险,奏请路绝",唐廷和当地州县的联络隔绝,整个唐王朝堕入"无政府"状况。为了应对这一危局,唐玄宗在入蜀过程中在内地设置了河南、河中、山南东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等多个藩镇,一些由皇子遥领。妄图经过在内地推广藩镇体系,赋予当地更多的政治、军事自主权,来对立安史叛军。肃宗灵武即位后,持续推动内地的"藩镇化",以到达"以藩制藩"的意图。为了加强关中区域的军事安全,为了遏止安史叛军在河南战场的攻势,设置了汴滑、郑陈、淄青平卢等镇;为了阻挡安史叛军南下江淮,又设置山南东道、淮南西道等节度使;为了加强对江淮区域的操控,确保江淮的财赋输入关中区域,肃宗又设置了淮南、浙江东道、西道等节镇。

image.png

  依据笔者计算,肃宗时期在内地增设的藩镇,包含节度使、观察使、防护使、经略使等,数量多达40个。由此可见,肃宗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实施的"以藩制藩"的方针,在内地很多设置藩镇。在关内、河南、山南、江南四道设置的藩镇数量最多,首要意图是阻挠安史叛军向这些区域的延伸和浸透,以及安稳这些区域的局势;淮南、河东、剑南三道设置的藩镇则很少,首要原因在于这些区域在安史之乱期间较为安靖。因为吐蕃的侵逼,代宗将安史叛军剩余实力安置于河北区域,构成所谓的河朔诸镇。安史之乱后的藩镇数量并没有大起伏削减的趋势,因为添加藩镇相对简单,罢废藩镇则较难。 代宗时期的藩镇数量改变,表现了代宗时期对藩镇的"姑息"方针,即竭力安稳藩镇局势,这一时期的藩镇数量并没有大起伏添加。

image.png

  唐德宗控制时期,因为建中削藩战役和"奉天之难",藩镇的数量改变起伏很大。德宗建中削藩战役中,为了对立河朔三镇、李希烈的淮西镇以及李正己的淄青镇,经过调整河南区域藩镇数量和辖区进行军事布局,因而河南区域的藩镇多有增废。"奉天之难"中,唐廷为了应对朱溉之乱和李怀光之叛,又在关内区域设置了一批新的藩镇,可是战后多被抛弃。德宗控制时期,藩镇数量极度胀大,添加了25个藩镇。

image.png

  唐朝百般无奈的设置很多藩镇,总算根深蒂固,终究走向藩镇割据的消亡之路,安史之乱,吐蕃进攻,奉天之难三次劫难让唐朝没有办法,只能饥不择食,终究自作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