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_ 孙权题跋像
相较荆州,江淮才是孙权的战略重心。古语云:“有淮则有江,无淮则长江以北港汊芦苇之处,敌人皆可潜师以济,江面数千里,何然后防哉。”正因如此,孙权容许了刘备借荆州的恳求,这么做可以由后者分管荆襄防务。
反观曹操,得知刘备暂得荆州使用权之后,“操闻权以土地资备,方作书,投笔于地。”可见其深受轰动。他退守襄阳,试图用以退为进的战略,分化瓦解孙刘联盟遭受冲击。形势发展到这一步,刘备完成了“隆中对”的初级方针,孙权可以甩手安定内部,缓解江淮的压力,两边一拍即合,双赢互利。而曹操尽管占有了南阳郡,军事上遭受了严重波折,战略上失去了主动权。
上图_ 刘备(161年-223年)
以退为进 战略反击
当年,曹操用郭嘉提出的“急之则对峙,缓然后争心生”战略,平定了袁绍剩余实力。现在,这条战略依然具有相当大的破坏力。曹操一方面施加了江淮方面的压力,以张辽、乐进、李典等将为首的曹军,屡次挫折孙权的攻势,另一方面在荆襄坚持战略防护。
一战一和,其间内有玄机。面临平缓的形势,刘备着手施行“隆中对”的二级方针。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他操控了巴蜀,一举奠定了三国分立的基本面。孙权闻讯,痛斥:“猾虏,乃敢挟诈如此。”
孙权在江淮不只没有打开局势,反而损兵折将。他差遣诸葛谨出使刘备,方案讨回南郡,且外加本来作为报酬送给刘备的长沙、零陵、桂阳等三郡。刘备对孙权的无理要求耍起了滑头,答曰:“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刘备的答复显着犯了重利益、轻大局的过错。
上图_ 吕蒙(179年—220年)
现实证明,孙权对此非常不满,他调兵遣将,方案武力夺回荆州四郡。刘备也不甘示弱,采取了互不相让的办法。因为曹操在关中跃跃欲试,刘备惧怕四面楚歌,向孙权退让,赞同将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孙权,自己屯驻南郡、零陵、武陵以西,两边罢兵而归。孙刘联盟名义上扛着抗曹大旗,实质上肮脏不断,曹操以退为进的战略初现成效。
跟着“挺刘派”主干鲁肃的逝世,“倒刘派”主力吕蒙上台。镇守荆州的关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对孙权情绪高傲。此前,孙权在逍遥津被张辽打败,差点殒命战场,他急于打破僵局。这些要素彼此叠加,孙权犯了和刘备相同的过错。趁关羽攻击襄阳之际,由吕蒙“白衣渡江”夺取了荆州,孙刘开端互撕。
上图_ 曹操(155年-220年)
从大局看,曹操在江淮占有了优势,坐拥襄阳形胜之利。孙权身陷两线作战的困境,在实力上无法与曹操抗衡。刘备被盟友背面捅了刀子,首先从荆州出局,蜀汉也首先灭国。由此阐明,荆州是各家实力的试金石,“吃瓜大众”曹操成为荆州最终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