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的死因是什么?从杨修之死看汉魏嬗代!

2021-01-10 05:31:51 作者: 杨修的死因是

image.png

  曹操毕竟不敢妄杀杨彪

  更为挖苦的是,袁绍和杨彪、孔融等人也有对立,从前在建安三年(198年)给曹操去信,想借曹操之手除去他们,可是曹操仍然不敢草率行事。

  《三国志·武帝纪》:

  “袁绍宿与故太尉杨彪、大长秋梁绍、少府孔融有隙,欲以他过诛之。公曰:‘当今日下分崩离析,雄豪并起,辅相君长,人怀怏怏,各有自为之心,此上下相疑之秋也,虽以无嫌待之,犹惧未信;如有所除,则谁不自危?’”

  曹操这番对袁绍的作答,当然首先是将他的虚伪体现的酣畅淋漓,可是也从一个旁边面反映了杨氏等人在东汉社会的巨大影响力,使得曹操不敢草率行事。

image.png

  汉室尽管陵夷,可是拥汉者却大有人在

  曹操不敢杀杨彪,反而以太常的高位来进行撮合。可是杨彪以其坚决支撑汉室的政治情绪,不行能诚心和曹操协作。从这一点来说,杨彪和荀彧有相似之处,可是体现得更为极点。

  《三国志·文帝纪》:

  “彪见汉祚将终,自以累世为三公耻为魏臣,遂称足挛,不复行,积十余年。帝即王位,欲以为太尉,令近臣宣旨。彪辞曰:‘尝以汉朝为三公,值世衰乱,不能立尺度之益,若复为魏臣,于国之选,亦不为荣也。’”

  杨彪在曹操代汉之心日益露出的时分,挑选了据守汉节,闭门绝户十多年,回绝和曹操协作。到了魏文帝践祚,想启用杨彪做魏朝的太尉,杨彪也再次表达了回绝。

  这种状况在杨修身上,亦是如此。

  《三国志·陈思王植传》注引《典略》:

  “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谦恭才博。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请署仓曹属主簿。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又是时临淄侯植以才捷爱幸,来意投修,数与修书,书曰:“数日不见,思子为劳;想同之也。”

  咱们从这段记载中能够看到两个要害性的信息,一是杨修受到了曹操的选拔和重用,这是曹操撮合杨修的体现,一起这使得杨修具有了“总知外内”的位置;第二点则甚为要害,那便是这儿给咱们出现出了一个和《世说新语》里完全不相同的杨修,《世说》里杨修较为轻狂,自动参加了曹操的立嗣活动,是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形象,其被杀颇有些“自取其祸”的滋味。而裴注引证的资料则向咱们清楚的标明,是由于杨修在曹操身边把握秘要,曹魏诸卿争相与之结交,这儿面乃至还包含了曹丕和曹植。而杨修之所以挑选辅佐曹植,这天然和其政治情绪有关。关于这个问题,咱们还将在后文做进一步剖析。

image.png

  杨修其实也是拥汉情绪

  由于杨氏一门在东汉的巨大社会威望,曹操不得不对其进行极力撮合。这显现出曹操在对待世家大族方针上灵敏弹性的一面;可是,假如重复撮合都不成,机遇一到,曹操又会对这些“恃旧不虔”,不肯意支撑自己代汉的人物加以屠戮。

  杨修之死,外表上是他卷进了立嗣之争。可是杨修的悲惨剧,本质上却是由于他和其父相同是忠汉情绪,并不支撑曹魏代汉,这才导致了曹操托故对其痛下杀手。

  二、杨修之死与曹操立嗣

  应该说,杨修和其父杨彪在拥汉这个问题上,具有相同的情绪。可是父子两人的行事风格,却略有差异。杨彪从建安年间就开端回绝与曹操协作,而杨修却一向出仕曹操。不过需求指出的是,杨修尽管为曹操效能,可是显着对曹操并不恭顺,经常在曹操面前夸耀其智慧,颇有轻视曹操威望的意味,这一点和孔融、祢衡这类忠汉士人以往的各种体现,其实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image.png

  杨修夸耀智慧,却并非“恃才傲物”

  杨修的这类体现,在史籍中有不少的记载。

  《世说新语·捷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