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谁写的?《资治通鉴》为什么只剩残稿了?

2021-01-10 19:20:39 作者: 《资治通鉴》

作为经典古籍,《资治通鉴》与我国传统文化也有着密不行分的联系。书中所表现的重政治、重一统、重礼制、重仁慈以及重文明也是中华文化所内在的核心理念。而在《资治通鉴》的编纂过程中,也处处表现出司马光的价值倾向。游彪讲说明,在司马光看来,“正统”是不行撼动的,以南北朝为例,司马光只把南朝宋齐梁陈当作君王看待;五代十国部分相同如此,只记五代,而十国是没有本纪的,司马光的“大一统观”从中能够窥视一二。

在编纂办法上,《资治通鉴》保存了许多现在已失传的史书中所记载的内容。该书运用“作丛目——修长篇——删定成书”的“三段法”挑选史料。一起,司马光还修撰《资治通鉴考异》,重复考订史料的异同之处,聚集不同记载以及取舍的理由和依据。此外,为了便于阅览,他附编《资治通鉴目录》,编年于上,列卷数于下,作为全书纲要。

宋代今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资治通鉴》,在金元明清时期,成为经筵教育的重要内容。后世关于《资治通鉴》的研讨也催生了“通鉴学”的昌盛,在我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image.png

国家图书收藏《残稿》一卷,为司马光手书原稿。此稿宽33.8厘米,长130厘米,合计二十九行,四百六十五字。记载了自东晋元帝永昌元年(322)正月王敦将作乱起,至同年十二月慕容廆遣子皝入令支而还止,一年的史实。每段史事写初步数字或十数字不等,以下接“如此”二字,为今通行本第九十二卷内容,但有许多不同。

国家图书馆研讨馆员赵前从这份稀世珍品的形制、内容、书法等方面,对这份手稿进行了解读。

此稿草拟于范纯仁(范仲淹之子)致作者及其长兄司马旦书札上。据赵前解说,其时的纸张依然是一种较为稀缺的资源,司马光自己也尚节省,就直接将信的内容划掉,在空白处草拟回信。一起,读者细观原稿内容即会发现,有些字会专门缺一笔,是由于要避其时皇帝的名讳。

原稿可见多位历代收藏家的印章和笔迹,从中亦可溯源这一前史珍品的年代传承头绪。清代乾隆、嘉庆、宣统帝皆有印章盖之于上,乾隆帝更是对之喜欢有加,除盖印章外,还亲身题字“司马光通鉴稿”。自宣统后,以恩赐之名,该卷流于民间。

关于这类文物的鉴赏,赵条件到了三个方面。首先是从文物性来看,年代时刻构成了文物宝贵价值的必要条件。其次是文献资料性上,以这份残稿为例,短短四百余字就映射出《资治通鉴》的编纂准则与风格,并可与本来互为对照。最终是艺术性方面,该稿一起保存有司马光、范纯仁及多位收藏家的手迹与印章,含义严重。

据悉,国家图书馆还将依据重要前史人物的特别留念日期,持续推出“天才的年代”系列活动。明后年,将别离举行张载诞辰一千周年活动和留念王安石诞辰一千周年的活动。国家图书馆将结合收藏资源,经过国图公开课的方式,将古人留下的思维精力遗产,更好地传递给当今社会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