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旱滩坡纸”的出土,东汉晚期的造纸技能有了较大的前进
1974年1月8日我国甘肃省武威县的旱滩坡区域,发现了一座东汉晚期的墓葬。在整理过程中收集到男女尸各一具(穿着已烂,仅存骨架)和三十件器物,并出土了若干片东汉古纸(《文物》1977年1期)。它们被称为“旱滩坡纸”。
该纸是装钉在木俑牛车模型的两边,并沿辕杆粘附至车底。纸已裂成残片,最大的面积为5×5厘米。纸片大都因长时间老化而呈褐色,其间有两片因为夹在中心(原纸折成三层),保存较好,却是白色,且柔软,有必定的强度。纸上留有文字墨迹,笔画粗大健壮,惋惜不完整,难以辨识。据化验,旱滩坡紙系麻类纤维所造,纸质细薄,纤维交错较严密,比过去出土的前期麻纸(如西汉灞桥纸等)的质量要高。这说明东汉晚期的造纸技能有了较大的前进。
据研讨,公元150年(汉桓帝刘志平和元年)及公元165年(汉桓帝延熹八年)在我国甘肃、西域楼兰区域(今新疆)已能出产纸张。
公元185年(汉灵帝刘宏中平二年)中原区域有个名叫左伯的造纸能手。据《三辅决录》中称:
“左伯,字子邑,东莱人(今山东省掖县),擅名汉末,甚能造纸”。
可是关于左伯的具体生平,在有关史书中并未查到,只要“善造纸”等寥寥数语。公元五世纪齐人肖子良写给王僧虔的信里说:“子邑之纸,妍妙辉光”,所谓“妍妙辉光”,是细匀而有光泽,由此可知左伯纸的质量是比较高的。
四、士大夫阶层却仍以能运用缣帛为荣
东汉时尽管有纸可用,而且纸张质量正在不断地改善,可是,士大夫阶层却仍以能运用缣帛为荣。
《北堂书钞》写了一个崔瑗赠书的故事:东汉时有个人叫崔瑗(字子玉),是贾逵的学生,他给朋友葛元甫(即葛龚,生于一世纪末至二世纪初)写信,粗心是:送上《许子》十卷,因为经济不宽余,买不起帛,只好用纸写,表明非常抱愧。很显着,假如崔瑗有钱买帛,那么他就不会用纸了。这说明一部分思想保守、落后的人,往往回绝选用科学技能的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