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实际上木星运转并非十二年,而是11.8622年,所以每一个周期十二次用完会超越一点点,累积86年之后会多出一个星次,这种状况被称之为「超辰或超次」。
太岁运转到十二星次,有专门的姓名,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尔雅·释天》曰:「太岁在子曰困敦,太岁在丑曰赤奋若,太岁在寅曰摄提格......」什么意思呢,木星运转到星纪星次时,叫做困敦,运转到娵訾星次是,叫做赤奋若,以此类推。
也便是说,太岁编年法能够与干支纪元法有个根本的对照联系,一朝一夕,十二星次太岁名被视为地支的别称。屈原在《楚辞》中写道「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屈原用的便是岁星编年法,岁星在寅曰摄提格,孟陬为寅月,屈原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这也是他骄傲的一点。
一起也发明晰十个对照干支的岁星名,叫「岁阳」。亦即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尔雅·释天》:「岁星在甲曰阏逢、岁星在乙曰旃蒙、岁星在丙曰柔兆......」
当然还有别的的版别:
天干
甲:焉逢 乙:端蒙 丙:游兆 丁:强梧 戊:徒维
己:祝犁 庚:商横 辛:昭阳 壬:横艾 癸:尚章
地支
子:困敦 丑:赤奋若 寅:摄提格 卯:单阏 辰:执徐 巳:大荒落
午:敦牂 未: 协洽 申:涒滩 酉:作噩 戌:阉茂 亥:大渊献
因为岁阳和十天干对应,岁阴与十二地支对应,根本能够视作干支编年了。比方后来宋朝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选用编年史格局,其编年便是选用的岁星编年法。比方本年,丙申年,岁星在丙曰柔兆,岁星在申曰涒灘,所以丙申年又能够替换为柔兆涒灘之年。
前面我提到,岁星的运转并非契合十二年,而是11.8622年,86年之后会超辰一次,那么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从头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编年和干支编年从太始二年外表相同。)真实的干支编年开端施行是王莽之后的事,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命令在全国推广干支编年,尔后通行。
至于月和日,则根本选用干支。其间岁星编年法中的纪月与现行夏历纪月同步,仅仅姓名不同。而干支纪月则不是同步的,只与节气同步。
纪大时刻:
关于大时刻,依据古六种历法的规矩,十九年设置七个闰月,则十九年为年以上最小的一个单位,称之为章。以十九年为章,章有七闰,四章为蔀,二十蔀为纪,六十蔀为元。一元则为4560年。
宋朝时期的邵雍,提出元会运世论,把大时刻准则规范化。
一元为十二会,一会为三十运,一运为十二世,一世为三十年,一年为十二月,一月为三十日,一日为十二辰。
以十二和三十为距离进制联系。我画个表,能够清楚看到其间联系。
一元 | 一會 | 一運 | 一世 | 一年 | 一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