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是如何计时的?从上古开始浅谈中国古代的时间制度

2021-01-21 03:19:40 作者: 中国古代是如

  宋何承天以月蚀地点,当日之衡,检测日宿,知移旧六度。冬至之日,其影极长,丈量晷度,知冬至移旧四日。前代诸漏,春分昼长,秋分昼短,差过半刻。皆由气日不正,所以而然。遂议造漏法。春秋二分,昏旦昼夜漏各五十五刻。齐及梁初,沿袭不改。至天监六年,武帝以昼夜百刻,分配十二辰,辰得八刻,仍有余分。乃以昼夜为九十六刻,一辰有全刻八焉。至大同十年,又改用一百八刻。依《尚书考灵曜》昼夜三十六顷之数,因此三之。冬至昼漏四十八刻,夜漏六十刻。夏至昼漏七十刻,夜漏三十八刻。春秋二分,昼漏六十刻,夜漏四十八刻。昏旦之数各三刻。先令祖恆为《漏经》,皆依浑天黄道日行去极远近,为用箭日率。陈文帝天嘉中,亦命舍人硃史造漏,依古百刻为法。周、齐沿袭魏漏。晋、宋、梁大同,并以百刻分于昼夜。

  隋初,用周朝尹公平、马显所造《漏经》。至开皇十四年,鄜州司马袁充上晷影漏刻。充以短影平仪,均布十二辰,立表,随日影所指辰刻,以验漏水之节。十二辰刻,互有多少,时正前后,刻亦不同。其二至二分用箭辰刻之法,今列之云。

blob.png

  梁武帝时期,十二辰和百刻准则一起运用,可是100不能被12整除,所以刻与时辰之间呈现难以核算的为难。所以才有120刻、96刻、108刻之争。

  终究选用了一个时辰八刻,一天九十六刻准则。一刻相当于现在的15分钟。

  夜间专门的计时办法

  古代夜间是不许像现在这样花红酒绿的,为了不用耗体力确保第二天杰出的作业,以及按捺夜间消费,古代的各大王朝都采纳「宵禁」准则,所谓宵禁,便是大约到了戌时末亥时初,就有必要回家睡觉,禁绝在外面闲逛,设有夜间巡查人员,假如被他们捉住有夜日子,会被重罚的。

  夜间能够出来的除了巡查人员,还有打更的。亦即,将夜间分为五个时辰,称之为五更。

  一更(jing):戌时,现晚七点到九点。二更:亥时,现晚九点到十一点。三更:子时,现晚十一点到清晨一点。四更:丑时,现清晨一点到三点。五更:寅时,现清晨三点到五点。五点之后天就亮了,吊销宵禁。

  一个时辰分为八刻,一刻大约十五分钟,故古时多说某时某刻,比方一个罪犯变节死刑,推出去午时三刻斩首。午时三刻就相当于现在11:45,是阳气最重的时刻,意思是让罪犯死了连鬼都不能做。

  点,更之下的专用时刻。

  点,古代运用铜壶滴漏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在更之下,有个名叫点的专用时刻,一更分为五点,差不多现在的24分钟。三更两点,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深夜11:48。

  那么,刻以下呢?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区域和福建广东的闽南语区域至今仍然运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言语学家剖析,粤语中所保存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华夏汉人流落岭南,与华夏人久离,其言语没有与留在华夏的人「与时俱进」。「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律历志》载,秒为古时刻单位,秒以下为「忽」;怎么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而分以一个时辰120分和96分、108分的不同算法,一般为了便利核算以120分为一个时辰,与现在的分相同。依据古代度量衡单位通用习气,分、秒、忽、微、纤、沙。等,时刻小数目常以百进制为核算,也便是说,一分钟等于一百秒,一秒等于一百忽,一忽等于一百微,一微等于一百纤,一纤等于一百沙。

  因为分有不同的进制,所以很难精准的对照今天分秒,大略以120分好核算一些,但秒以下与今天的秒准则不同,故现在的时刻准则难以精准的对照古代的时刻准则。一般提到某时某刻即可。

  古代的时区

  时区,是现在才有的概念,当西方人举世之后,1884年,把英国伦敦作为零度经线区分出来,零度经线以东叫东经,零度经线以西叫西经。零度经线在我国称之为本初子午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