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秦皇终于清,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发展史

2021-01-21 06:38:01 作者: 始于秦皇终于

  ④陵园是皇帝身后安葬的当地,其名号一般是依据逝世皇帝生前的功过和世系而命名。开国皇帝之陵一般称为“长陵”,这今后诸帝则应依其业绩和世系来命名,比如康陵、定陵、显节陵等。也有以地点地命名的,如霸陵、首阳陵等。为皇帝建陵后,还要设置守陵奉祀之官以及禁卫和陵户。

  皇位承继制

  皇位承继是皇帝原则的一个中心问题,它联系到皇权的连续和王朝的安稳与兴衰。自传说中的西周到清朝中叶,预立太子制是皇位承继的正统做法。即沿袭宗法原则嫡长承继、次序嗣位的原则,皇位由正后所生的长子承继,如长子早死,有子即立其子,无子再由嫡次子次序承继。只要在正后无子的状况下,才考虑庶生的长子。皇帝无子则按照穆亲疏次序选立继位人。拟定这套原则是为了避免皇族内部因抢夺皇位而激成内讧,企图借此坚持皇位替换的相对安稳。可是,皇帝原则树立后,环绕皇位承继的严酷奋斗即与之俱兴,宗法原则不断受到冲击。前史上不断呈现骚乱、争议、政变、叛乱、谋杀、篡位等。直到清朝雍正元年(1723),雍正下诏宣告废弃预立嫡长为太子的原则,改用“密建皇储”的方法。即皇帝在自己诸子中物色、挑选承继人。皇帝将选中的承继人的姓名及有关诏旨写好密贮,比及临逝世前或逝世后,才将密旨发布,被选定者当即登位,全部嫡庶兄弟尽列臣位。选立继位人之权全由皇帝一人把握,任何人不得进言引荐。密建皇储原则,削弱了宗法制在皇位承继问题上的法定分配效果,扩展了对皇帝提名人的挑选规划。选立继位人不以嫡、庶、长、幼为条件,而以是否具有操控才干和是否契合操控者的根本利益为原则。这是对皇帝原则的严重变革。

blob.png

  后宫原则

  它是保护皇权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只为了满意皇帝的各种私欲,并且是培养皇位承继人,使皇权世代相传的重要保障。在这种原则下,当皇帝幼小糊涂、窝囊或皇嗣中止的状况时,皇后有权以监护人名义,监督和选立后裔,乃至临朝称制或垂帘听政,代行皇权(见我国古代后宫原则)。

  原则演化

  “皇帝”这一称谓渊源于上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皇帝原则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开端创建,通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开展、强化,直至1916年袁世凯的倒台而完全废弃,前后历时2137年,其间一向作为我国古代独裁原则的重要特征,阅历了由草创、开端完善、完善老练、进一步开展、强化、消亡这一演化规则。

  通过2000多年的不断开展,构成为一套内容广泛,意图清晰,旨在保护皇帝威望,确保皇权行使的完好原则。其特色也是十分显着的。首要有:

  榜首,神权被皇权进一步使用,以其时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会集杰出皇帝登峰造极的位置。

  第二,皇帝在全国规划内具有登峰造极的威望和肯定的权利,全部规章原则的拟定,全部内政外交以及和战等大政均由皇帝裁决。

  第三,整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巨大的国家组织都是君主的就事组织。第四,全国的人口、资源都是皇帝具有的财富,能够全权分配。

  完善期

  秦汉魏晋南北朝是皇帝原则从草创到开端完善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皇帝原则的特色首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榜首,神权被皇权进一步使用。秦灭六国,始皇自称“赖宗庙之灵”,进而又选用邹衍“五德之运”的学说,使用天人感应论,“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从所不堪,为水德”。自此,五行相克的学说便成为新王朝替代旧王朝的理论依据。汉武帝时,董仲舒开展了儒家的君权神授说,给君权披上了一层崇高而又奥秘的外衣。君权与神权的结合,加强了君权不行侵略的原则。

  第二,为保护皇帝的庄严,礼乐原则被进一步强化使用。刘邦令闻名儒生叔孙通率其诸弟子共定朝仪,“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通过几个月的尽力,在公元前200年,值长乐宫新建成,诸侯群臣朝贺之际,开端实施朝贺大礼。操控者大力加强礼的建造,使礼成为保持社会和政治次序,稳固等级原则,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联系及权利义务的标准和原则,以礼入政、入法,树立皇帝登峰造极的位置和尊卑上下等级联系,使之成为辅导立法、司法、行政的根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