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张掖,银武威是怎么来的?关于两者的来源有哪些说法?

2020-12-12 13:15:12 作者: 金张掖,银武

  “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在社会上撒播很广,有所谓“金张掖,银武威,金银不换是天水”、“金张掖、银武威、玉酒泉”之说。下面趣前史小编就为咱们带来具体的介绍,一同来看看吧!

  还有一则材料,出自于明驼的《河西见闻录》。明驼于民国22年(1933年)夏秋由兰州到敦煌往复一趟,费时7个月,行程万里。民国23年(1934年)由中华书局出书了《河西见闻录》,以行记体裁记叙亲见的河西各地政治、经济、社会、文明以及山川景物等。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河西官场中,通行着一种谚语:“金张掖、银武威、铜山丹、铁高台”。梁新民在《武威史地总述》中引《我国水利百科全书·水利卷》云:“‘金张掖’、‘银武威’的美称,始于明代,源于水利。”而“银武威”之名,其文字最早见于范长江的《我国的西北角》一书,书中说“银武威不容乐观”。

image.png

  可见,“金张掖”、“银武威”之说名望较大,常常在著作和媒体上被广泛运用,人们也口口相传,成为美谈。

  虽然咱们常常运用“金张掖”、“银武威”这种说法,但它们得名之由来,却议论纷纷,无所适从,究其原因,首要在于史书中短少清晰的记载。那么,“金张掖”、“银武威”之说是怎样来的呢?

  第一种说法,据武威耆旧说,民国时有个贪官,外叫喊郭砣砣(老百姓把银圆叫砣砣)。他先在张掖当官,搜刮民脂民膏,捞了一笔,又传闻武威山川俊美,昌盛兴旺,便四下活动到武威当官,成果又捞了一笔。所以老百姓说他“张掖捞了金砣砣,武威又捞银砣砣,爽性就叫郭砣砣”,从此,有了“金张掖”、“银武威”之说。

  第二种说法比较抽象,说河西走廊是甘肃的好当地,人们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来说这儿的殷实,所以用“金张掖”、“银武威”表明这是两块好当地。

  第三种说法用了地舆五行学说,说张掖在武威的西方,在五行中西方为金,所以有了“金张掖”之说,相对于“金张掖”来说,武威就成了“银武威”。

  第四种说法源于一个民间传说,说是早年,有一位朝廷官员奉旨到河西巡视,在途中他听到了甘、凉两地撒播很广的一句歌谣:“凉州不凉米粮川,甘州不干水湖滩。”他放眼凉州满目枯燥缺水,但踏遍甘州却到处是水,两地气候差异很大。其时甘州人把自己的家园赞称为“银甘州”,凉州人把自己的家园赞称为“金凉州”。

image.png

  而这位朝廷官员则以为,依据甘、凉的气候特征,应该把甘、凉两地的美称交换,因为金有火性,银具水性,银来凉州,适可而止。这虽然是一种夸姣的祝福,但“金凉州”之名前史上的确存在,2005年8月,甘肃省藏学研讨专家组对武威市西夏博物馆保存的藏文典籍进行调查、判定。在《藏文大藏经》题记中记载道:“誊写佛经的善业积德行善完结于明代金凉州的甘珠尔殿”,阐明凉州藏文典籍出自本地。据此可知,凉州在明代时还有“金凉州”之称。由此可知,这个传说也值得琢磨。

  第五种说法,则是河西学院前史文明与旅行学院谢继忠教授编撰的《浅谈“金张掖”、“银武威”的由来》一文。该文用前史、经济与风俗的的视点对此进行了合理的推理和解说。该文的起点和创意来自清代甘肃巡抚元展成于乾隆六年正月二十二日(1741年3月9日)给皇帝写的一道奏折,奏折上说:“臣现在整理通省田赋,逐步安排妥当。查甘肃地处边境,山多田少,凡真实能够常年播种之地俱经按例升科。其科则有分晰金、银、铜、铁者,有分晰川中山坡及川平陡坡者,大约总以金、银川地为上等,山中平坡地为此等,铜、铁陡坡地为劣等。征赋亦各有差。”

  这几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粗心是,甘肃用来征收赋税的土地分金、银、铜、铁4等;在上等川地中,又可分出“金”、“银”2等;在劣等陡坡地中,又可分出“铜”、“铁”2等。谢继忠教授在剖析了清代河西走廊赋税征收的规范,以及张掖、武威的土地与赋税征收情况和张掖、武威的人口情况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个定论,其间包含三点:张掖属‘金’等的土地比武威多;武威属‘银’等的土地,数量更大一些;张掖交纳的赋税多于武威,由此便衍生出了“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