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秦王召姚贾,姚贾说用财宝贿赂四国之臣是为秦国的利益考虑,如果是为自己,他可以拿着秦王的财宝享受去,又何必回秦国呢?对自己的出身问题,他也并不避讳,他说姜太公、管仲、百里奚等名人,都出身低贱,也都有污点,但名声不好并不等于不会效忠明君。
他还劝秦王不要听信谗言,明君都是用人之长而非用人之短。后来,姚贾等大臣(可能包括李斯)对秦王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秦王想起韩非的第一篇上书就是为存韩的,便认可了他们的说法。最终韩非入狱,不久于狱中自杀。由于史料记载不详,其真实死因也就成了千古之谜。
顿弱也是秦始皇手下的一名外交家,此人富于谋略、善于辞令,而且能言敢谏,但史书上对他的记载很少,仅有战国策中有《秦王欲见顿弱》一文,其余多属野史传说。
顿弱原本无官一身轻,是个笑傲江湖的名士。嬴政听说他的名号后,就很想见见这位奇人。秦王派使者去见顿弱,回来后使者对秦王说,顿弱提出了一个苛刻的条件:见您可以,但不对您施任何拜见礼,您要同意,他就见,不同意,他就不来了。
嬴政爱才心切,就同意了顿弱的要求。
顿弱见了秦王,果然不施任何拜见礼,开口便问秦王:“世间有三种人,一种是有其实而无其名的,一种是无其实而有其名的,还有一种是无其名又无其实的,大王您知道这个道理吗?”
秦王回到:“不太清楚,还请先生指教。”
顿弱说:有其实而无其名的是商人,他们有积粟之实而无耕田之名。无其实而有其名的是农夫,他们劳碌一生,有耕作之名而无积粟之实。无其名而又无其实的,就是大王你了。“山东战国有六,威不掩于山东而掩于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已立为万乘,无孝之名,以千里养,无孝之实。”
秦王勃然大怒。但顿弱并不畏惧,说道:“秦王有威服六国之名,而无威服六国之实,有孝顺母亲之实,却无孝顺之名,所以秦王是既无名又无实的。”
顿弱说的虽有道理,但秦王不想听这些。他想见顿弱不是听他说自己的家务事的,而是想让他谋划平六国的方略。于是,他便向顿弱询问如何才能真正兼并六国。
顿弱回答说:“韩国,是天下的咽喉;魏国,是天下的胸腹。大王若能给我万金之数,听任我到韩国和魏国游说,我保证可以拉拢他们的一批大臣亲秦。只要韩国和魏国臣服于秦了,那取天下就易如反掌了。”
秦王说:“秦国并没有先生想象中富有,恐怕不能给你万金之数。”
顿弱见秦王不舍得万金之数,便道:“天下处于多事之秋,各国不是合纵就是连横。连横成功了,秦就能成就帝业。合纵成功了,楚国就能成就王业。如果秦国成就了帝业,那么天下的财富就都是秦国的。如果楚王成就了王业,大王即使有了万金之数,也不会属于您的。因此,这笔花费是非常值得的。”
秦王觉得顿弱说的有道理,就给了他万金之数,让他到韩、魏等国游说权臣,离间君臣关系。不久,秦国收到了巨大的成效,顿弱“东游韩、魏,入其将相;北游燕、赵,而杀李牧。齐王入朝,四国毕从。”这其中都有顿弱的游说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