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在古代一直处于社会底层,是什么导致了商人地位有了变化?

2021-09-01 10:22:10 作者: 商人在古代一

  中国古代有四民——“士农工商”,指的就是搞仕途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在四千年的古代社会排序里,商人一直是地位最低的一个社会阶层。

image.png

  到了宋朝和明朝,商人的地位开始发生变化,明显的表现就是宋朝商人弟子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尤其到了明朝晚期,郑和七下西洋,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不过此时“抑制商业,以农为本”依旧是社会主流。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商人”地位天翻地覆的变化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有人说这是基于职业的歧视,地域的歧视——基于钱的歧视。对于钱多的,自然而然就要抬头仰望他。怎么肥四?你这是歧视古代商人赚得不多吗?!汉朝钱布天下的邓氏、明朝富可敌国沈万三...了解一下?商人会赚钱自古如是!

  职业本无贵贱之分,无论是农业还是商业,转变的不是尊卑之别,而是社会贡献主次之分。

  当生存的需求得到满足,人就会追求更高的需求。于国而言,同样如此。与其说是商业取缔农业,不如说基于社会发展需求的调整。人们不再考虑吃得饱,而是吃得好。

  有一句话叫“你越在乎什么就越缺什么”,这就好比当今社会不少人抨击网民关注娱乐大于国情。事实上这恰恰是社会稳定国家强大的体现。如果有一天网络上真的人人聊的都是国情和民生,那社会可能真的就到了要人人自危的地步了。

image.png

  话说回来,历史发展重心是如何从农业走向商业的呢?在我国著名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一书中,作者路遥通过平凡的小人物孙少安,向我们再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贫苦阶级通过商业发展带动全村致富的艰难过程。

  受千百年来“重农抑商“思想影响,双水村的村民勤劳肯干,却一直是远近闻名的平困乡村。借着政策扶持,青年孙少安首次提出建砖厂改变贫困现状,就被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亲反对,村名更是背后指指点点,从商之路困难重重。

  然而,通过孙少安和妻子的不懈努力,砖窑越办越好,曾最穷的孙少安一家日子越过约红火,还带领全村村民走向了致富道路,摘掉了双水村的贫困帽子。

  事实上,双水村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有多少个类似的双水村,都是通过由“士农工商”到“士商工农”转变的正确道路富裕了起来,才逐渐有了今天的全民小康生活!

  “士魂商才”才能成就“强国”

  为什么物质财富的增长改变了中国,可人们的仇富心态却越来越严重?其实,人们仇的不是富,而是“为富不仁”。而真正的“士魂商才”,自古以来都是“强国”的中流砥柱,深受百姓爱戴。

  比如上面提到的孙少安和范蠡;再比如《左传》里的一个郑国著名商人弦高。

  一天,弦高赶了几百头牛去做生意,突然遇到准备突袭郑国的秦军。面对危情他急中生智,淡定的向秦国的军队长官表示,“这几百头牛是郑国的国君犒劳秦国大军的”。正是此举,让秦军以为郑国早有准备,便把牛牵走了,没有攻打郑国。

image.png

  弦高虽折损了所有的牛群,却用他的私人财产拯救了整个国家,使全国人民免于战乱之苦!如此壮举,如何叫人不尊之爱之?!

  只有当企业家或者商人,与士大夫一样,无论其所具备的财富还是知识,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前行发展的车轮。

  如今这样的商人不在少数,相信将来,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