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是中国人口的飞跃时期,它在宋元明人口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倍增现象,短时间内,人口翻了两番,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1.前期人口的高速增长。满族入关之后,就统治思想而言,远比元朝的蒙古族高明,他们逐步接纳了汉文化作为统治意识,不排斥汉族,不实行种族歧视,以发展农业为本,恢复战乱所致的经济衰退,禁止贵族和官僚肆意圈占平民的土地。经过开发,1724年耕地面积达102953万亩,亩产增加到189斤左右,粮食作物的复种指数达110%,高产作物如玉米、蕃薯、马铃薯的引进与推广基本完成,在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人口的迅速增长是显而易见的。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清代赋税制度在明代“一条鞭法”的基础上,继续向废除人丁赋役的趋势发展,康熙五十年颁布了“自康熙五十二年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诏令,废除人头税,减轻人口生育的成本,到了雍正时代,进一步实行“摊丁入亩”,养育人口所存在的赋税和差役的束缚基本解除,人口发展的速度加快。
公元1700年有1.5亿左右,1779年即达到了2.75万,突破2亿大关接近3亿,1794年就达到了3.13亿,1805年总人口达到了3.31万,1834年人口突破4亿大关,达到了4.01亿,至此,中国已是世界上无可争辩的人口大国,雄居世界第一。
2.后期的人口回落。清朝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晚期,清代的后期是一个战争频繁的时期,从1852~1871年,清军与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交手使得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大量人口死亡,或流离失所,比如浙江、江苏、安徽在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损耗了一半以上的人口。因此,总人口的数量上不再有高速的发展,反而有所回落,不过这种回落是有限的,也是暂时的,因为到清末,这些地区又恢复到原有的人口规模,人口密度也越来越大,江苏是293人/平方公里。浙江是207人/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