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成在给学生们上课。 本文图片 新华每日电讯
在北大当保安时的张俊成。(受访者供图)
时隔27年,张俊成依然记得第一次在北大站岗的情景。那是5月末的一天,天气已有些炎热,他头戴大檐帽、身穿制服站上北大西门岗台。眼前,人流如织,一切都是新的。
此后的故事已尽人皆知。这个来自山西长治的小保安通过自学考上北大法律专科,从保安逆袭为大学生,被称为“北大保安第一人”,也由此拉开了北大“保安天团”的序幕。
曾经光芒四射,此后的人生更加精彩。这位曾经的北大保安如今已在家乡从教二十余载,并创办了一所主要面向农村孩子的民办中职学校。他说:“北大给我播下了一颗种子,我要把这颗种子带给更多的人。”
逃出大山
出长治市区一路向北,直至上党盆地边缘,地势起伏,山路蜿蜒,约有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张俊成出生的地方——长治市襄垣县下良镇土泉村。几十户人家聚居,房屋依山而建,多是土窑,耕地分散,少有收获。
在张俊成的记忆里,身上穿的永远是哥哥们的旧衣服,补丁摞补丁,袖口和前襟油亮,鞋也露着脚趾头。早饭多是蒸几个山里摘的小野梨,午饭则是掺了玉米面和高粱面的“三和面”,炒菜时舍不得倒油,只用浸了油的布头在锅里刷一圈。
最难的时候,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父母只能厚着脸皮找邻居借米下锅。不知多少次,张俊成看到了母亲偷偷落下的泪水。
因为家贫,张俊成的几个哥哥姐姐先后失学,张俊成作为家中老小,是唯一读完初中的孩子。张俊成记得,初中每次交学费,自己都是先欠着。
既然这么难,为啥还要为难父母?张俊成初中毕业后便中断学业。看到在县城打工的哥哥烫头、穿喇叭裤,“洋气”极了,张俊成也有了打工的想法,但心疼老幺的母亲不同意,“长得还没灶台高,出去连自己都照顾不了”。就这样,张俊成只能留在家里帮着父母务农。20多年后,张俊成仍然觉得种地是“最苦的活”。
穷怕了,更是苦怕了,张俊成想逃出大山的心一天比一天迫切。软磨硬泡了两年多,母亲终于松了口。
走出大山这一年,张俊成17岁。表哥帮他在长治市区一家汽修厂找了一份冲压工的工作。工作得来不易,张俊成倍加珍惜,不仅分内活儿干得认真,遇上脏活累活也总抢着干。一次,有批急单需要加班,老工人们都不愿意干,张俊成二话不说顶了上去。
当了8个月的冲压工,北京一家保安公司来长治招人,在厂领导的支持下,张俊成报了名,坐上了去北京的大巴。
张俊成入职前需要进行为期近一个月的训练,而训练成绩直接决定分配去向。
要干就要干到最好。抱着这个信念,张俊成全身心投入训练中,别人练一小时,他便练上两个小时,别人看一遍书,他就看两遍。训练结束,他拿下了军事技能、业务知识、职业规范等多项考核第一,最终成绩在500多人里排名居首。
拿下第一,张俊成心知,分配去向不会太差。分配那天,大巴拉着学员们一路停靠,每停一站就会留下一些人,当车把张俊成和十几个学员一起留在北大时,张俊成意外极了:“想过会去好地方,没想到会是北大!”
奉职燕园
1994年,张俊成被分入北大,还被分到了北大地标性建筑、有着“北大第一门”之称的西门。在古朴的红色门柱旁上岗,张俊成总是站得笔直。不站岗的时候,他就找老兵请教业务。两个多月的试用期过去了,张俊成因为业务突出、工作认真被提拔为西门班班长。而在过去,从新兵到班长,少说也要大半年。
当班长后,张俊成干得越发起劲。他对队员说,北大是一流的学府,有一流的大师和学子,北大的保安也应该是一流的保安,而西门保安要成为一流中的一流。
一番琢磨后,张俊成和队友们决定借鉴天安门升旗仪式,也设一套交接岗仪式,要踢正步,齐敬礼,喊口号。经过紧张的练习,队员们终于把这套仪式练得整齐划一。每逢换岗,来往的师生和游客都会驻足观看、拍照,人群中有人竖起大拇指:“果然是北大,连保安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