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海胆蒸蛋”事件:“扎手”痛过,更该破浪而行!

2021-04-15 12:53:33 作者: 海南“海胆蒸

  互联网时代,好事传得快,坏事传得更快。

  近日,曾到海南旅游的李先生怀疑自己遇到了“宰客黑店”,将海胆蒸蛋里面没见到海胆、龙虾被调包及价格过高一事发到网上,迅速引发了热议。

  这边话题刚登上热搜,那边当地便赶紧进行了调查。

  11日,三亚发布通报调查结果:未发现海鲜掉包,掺杂掺假等价格欺诈行为。

  12日,海南省省长冯飞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主动回应了这件事情,表示将深入调查,依法处置,及时回应社会的关切。

  13日,涉事餐厅负责人表示,有底气保证他们在整个服务、食品生产加工以及对客户问题处理的过程中都没有瑕疵,“最终结果出来会有反转”。“我们有95%的可能会对他(游客张先生)进行起诉。”

  子弹飞了几天,事件从一开始的引爆舆论仿佛走向了反转。

  且不论这个事件走向如何,单说这道“海胆蒸蛋”,确实是一道让消费者屡屡“扎手”的老菜。老规矩,长安君还是有三句话想说——

  口碑坍塌容易,再建难

  2012年海南7000余元四道海鲜的余波才刚平,2015年山东青岛38元大虾的腥味才刚散,又上了这道“扎手”的海胆蒸蛋。

  出现的是新店家,实质上却是“老话题”——我在这儿能否吃安心,我在这儿能否睡安心,我在这儿能否玩安心。

  面上“扎手”,实为“扎心”。一起消费者维权纠纷,实际上是关乎旅游市场的大事。

  景区的生意可能是一次性的,可景点的名声却不是一次性的。虽然事实还扑朔迷离,但足以再次敲响震耳警钟:每单多赚几百块不义之财,就足以让一座城市多年来投入无数人力、物力、财力千辛万苦打造的名片形象毁于一旦。

  “宰客形象”一旦树立起来,那可比海鲜的腥味要难祛除;“宰客行为”若不被严查狠打,那下一个被宰的不会是游客,而是这个景区、是当地旅游市场的口碑。

  城市的IP,在现代化的社会治理中

  “山美,水美,人更美”,这不仅仅是一句旅游广告词,更是一座城市的内在生命力。

  在文化融合的新环境之下,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吃老祖宗留下来的老本,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群众们对于“诗和远方”的追求。

  一个餐馆、一首歌、一间民宿、一部电影,抑或只是一位热情好客的朋友,都可能成为游客前去和停留的新理由。

  对美好生活的体验感,才是游客唯一的追求。

  一个优秀的旅游城市IP,必然会将民族文化、地域特色和人文关怀融入到大好河山之中,必然会将这份对美好生活的体验融入到社会精细化治理、融入到景区文化建设之中。

  “海胆们”的外壳太粗糙,需要精细化加工。城市并非拥有一张光鲜亮丽的名片就能蜚声遐迩,只有携带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的“治理基因”,才能让城市的层次和地位“提档升级”。

  不断创新发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才能在游客心里开通长期“白名单”。

  立于时代的潮头,更需要底气

  让海南持续刷屏的,除了这个“扎手”的海胆蒸蛋,更多的是自由贸易港建设。

  三年前,在错综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下,习近平主席宣布将在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全球目光聚焦到海南。2020年6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印发,定位建成后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港。

  曾经的“天涯海角”,正在成为全球投资的“新热土”,不仅有碧海蓝天,更蕴含丰富商机。

  更高水平的开放,自然离不开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站在时代跳板上,要有勇气,更需要底气,有承接功能定位的能力。

  在后疫情时期,旅游业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的“晴雨表”。真诚恳切的营商态度、日益完善的营商环境,即便偶有阴天,海南的这张“晴雨表”也正展现着中国经济复苏的活力。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