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古人过的才叫中秋节,我们顶多算放放假!

2020-09-30 16:05:52 作者: 哈哈!古人过

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想想古代科技不发达,一封信都要好几个月,每一份思念都绵长而深沉,每一次团圆更是珍贵且不易,对于他们来说,中秋节更是意义重大……

那么问题来了……

在古代,人们如何过中秋呢?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古代的人们在这个季节饮酒起舞,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

我国自古就有在中秋节祭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传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

赏月之举始于魏晋,盛行于唐

魏晋之时,民间便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尚未形成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

唐代初年,中秋节被正式定为节日。

南阳汉代画像石“嫦娥奔月”

唐代中秋行“拜月”

中秋节的由来,与唐玄宗游月宫的浪漫传说息息相关:

相传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宫中祭月时随侍道人作法,将手中拐杖化作空中银桥后,步入月宫。

但见门楼匾额上书“广寒清虚之府”,门口的高大桂树下白兔正在捣药,宫内嫦娥诸仙女在悠扬的乐曲伴奏下,翩翩起舞。

玄宗从月宫归来后,命人整理出暗自记下的舞曲,命名为《霓裳羽衣曲》。月宫之所以称“广寒宫”,也与此传说有关。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

北宋中秋始“团圆”

“中秋节”的提法最早出现于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中: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宋代除继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风俗外,还有更潇洒的活动“玩月”。

当时的皇家还会举办“中秋晚会”。民间也不会早早休息,连小孩都不肯睡。

南宋时期,“玩月”热闹得更近乎疯狂。吴自牧笔下曾详细记述了临安的中秋之夜:

“此夜天街买卖,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

宋代对中秋节的最大贡献,是给中秋节赋予了“团圆”的内涵。后来中秋节被视为“团圆节”,源头应该在北宋。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水调歌头》里,把北宋人对中秋节的理解阐释得淋漓尽致。

南宋“月饼”诞生

事实上,到南宋才有“月饼”一说,但属市卖食品,与中秋节无关,且很可能是蒸制的。南宋《武林旧事》一书对此有记载。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直到明代,才在《西湖游览志会》中有有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确切记载。

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

“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

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饼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宫中供月使用的月饼“从下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