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傻吗?为何要坚持“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刺探军情怎么办?

2020-09-21 12:57:22 作者: 古人傻吗?为

古人坚持“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不怕被刺探军情吗?道理很简单

在战争中,统治者每一步走错都可能葬送无数人的性命,尤其是敌人的奸细更是每场战争的大敌。可是,为何古代却有不斩来使的坚守,两个国家已经互为大敌,而使者自然也会暗自搜集刺探军情,难道古人傻吗?单单是为了一个礼,不怕被刺探军情吗?其实道理很简单

我们都知道,古代对于礼仪十分讲究,早在周朝,周天子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便是创造出一套礼来约束天下,不过在春秋时,天子势力衰弱,天下混乱不堪,周天子被问鼎的荒唐事都发生了,但是,不斩来使的规矩却是留了下来。

所以,周天子的教化是国与国之间不斩使者这套文化的源头。虽然从春秋时代开始礼崩乐坏,但是诸侯王国在潜移默化之下,还是接受了周朝的礼仪制度,并且不敢肆意的违背,不然很可能会让众国以此发动战争借口。

事实上,周王朝这套制度就连他自己也不敢违背,早在王朝建立之初,周武王便是以纣王失道为由发动战争,因为对方违背了礼,所以周得以征伐甚至取而代之,在周朝的完善之下,周礼变成了中国传承千年的文化。

其实,最早时,不斩使者这类规矩之所以被制定出来,还是因为当时周天下时的一大特征——各诸侯王其实本是一家人。虽然血缘传承到后期愈发淡薄,但是说到底,这些春秋时的诸侯王朝的先祖都有着联系。

所以,就算是打仗,也是内部的纠纷,周王朝将自家人的战争规范化,也算是尽最大能力维护家天下的安宁。如今再看春秋时期的文献,其实当时很多场战役依旧是再在严守这一套规矩。

比如说春秋时代著名的宋楚之战,宋襄公在那一场战役中以迂腐出名,明明是残酷的战争,他却不愿意在敌军过河时发动攻击,倘若当时大攻,敌军必然溃散,可是,因为这套礼仪规矩,宋襄公选择了等候对方全部过岸。

这在现代看来是迂腐的很,甚至是愚昧,但是在当时的大部分诸侯王看来,起码宋国占据了一个礼字。同样不斩来使也是这套规则的特征之一。

除了周天子的那套规矩的影响之外,来使本身的表现便让任何国家下不了手,一般来说,使者都是和几个随从前来宣布事宜,他本身没有攻击倾向,对于无抵抗能力的人下杀手,从战争来看固然必要,但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近乎无耻。

至于不斩使者的另一重要原因则是交战双方想要鼓舞军心。战场上固然需要阴谋阳谋,但是,这众多的技巧终究比不过一个勇字,军心足够,战场上士兵也就可以发挥出更大的能力,甚至是以少胜多。

但是倘若轻易杀死使者,这在己方看来就是先一步露怯,毕竟没有信心的人才会用杀掠和暴力掩饰自己的虚心。正大光明的向敌人表示战场相见,这才可以真正的鼓舞军心,赢得战场最后的胜利。

最后一点原因则是将计就计,借着使者前来的时机反而向敌人透露假消息。比较出名的案例就是三国时期周瑜的计谋。其实,在战场上,使者先一步出使,想要从严密守护的军营中窃取情报实属艰难的很。

古代人之所以坚守着不斩来使的自我要求,其实并不是不担心被窃走军报,不然也就不用对使者严密提防了。可是斩杀使者带来的好处远远比不过将其放会的影响。所以,归根结底,斩和不斩,都是为了战场的最后胜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