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楼建筑上的考究体现在各个细节。楼房的后墙体用条石砌成,采用凸柱结构,增加房屋的牢固性。每层的阳台装有滴水瓦当,都以彩釉鱼兽款式,既防止雨水堆积又造型精美。前座与后座庭院的石埕宽敞,宅邸屋顶的雨水通过滴水兽汇入庭院,顺着周围浅浅的水槽流向角水口,曲折流出室外,代表财气之水在宅中环绕。
1903年,万顺洋楼的牵头出资人,时年13岁的黄进财及众兄弟迫于生计,便背井离乡,开始了异国他乡的谋生之路。期间,他干过木工、码头工等工作,历尽艰辛,开创实业。经过几十年的打拼,他创办经营的船厂、橡胶厂、银行得到蓬勃发展。黄先生生意场上“敬业崇尚,无论利盈,皆以诚相待,守信达人”的经营作风在海外广为赞誉,堪称美谈。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黄先生事业有成后,时时牵挂着家乡的发展,他忘不了自己当年所饱受过的无文化之苦,深知只有教育才能改变的人的命运。1955年秋,他回到家乡独资4万元创办顺南小学,为家乡儿童提供免费入学,并常年负责学校教育教学经费、教师工资等。1956年冬校舍落成之际,当时岩山乡人民政府颁发给黄进财先生题写“热心教育”的石匾;惠安侨联颁发给黄进财先生题写“黄进财先生侨商巴东 秉性热情公益 一九五五年独资修筑村外溪桥二座 本年又兴建顺校舍一座 其弟三财先生任建筑事宜 族人争助功力以竣其功 乃棠棣之花一时齐放财力并行贡献 创造桑梓幸福 表而誌之 以垂纪念 ”的石匾予以表彰、铭记。
1981年,黄进财先生病危弥留之际,嘱咐其子女继承资助顺南小学,要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家乡教育事业。黄顺发先生系黄进财先生长子,他在父亲一生尊师重教精神陶熏下,在马来西亚巴生港口创办华语学校,同时遵照其父“要继续关心支持家乡教育”的遗嘱,担负起为家乡捐资助学的重任。1992年春,黄顺发返回家乡,走访考察了其父创办的顺南小学,返回侨居国后,带头组织了黄福美、黄玉枝、黄德发、黄杏福等侨亲集资人民币25万元兴建了顺南小学教学楼。1995年,后龙镇决定创办顺南中学,黄顺发先生在海外得知消息后,与黄玉枝、黄杏祥一起捐资该中学的先期建设资金。1997年春,他和黄杏祥先生返乡探亲时,亲眼看到新创办的顺南中学发展壮大,又慷慨解囊捐资人民币114万元兴建教学楼和教师宿舍楼。一九九八年六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黄顺发先生 “捐资办学纪念”章,同年十一月又授予“乐育英才”牌匾,以表彰其为家乡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
当年,黄进财先生在关心家乡教育发展的同时,也时刻牵挂家乡亲人的生活。吾心深处是故乡,千里侨批起洋楼。1953年初,他将款项汇给在家的三弟黄三财,委托其建盖房屋,以改善家人的居住环境,由于资金充足,黄三财请来当地有名的木匠、石匠师傅,准备建造一座当地最美观的大厝。从未受过文化教育的黄三财却对传统文化很是喜好,请地方的文化名人来指导,书写楹联、标语等,并以木雕、石刻、油漆的工艺融入到建筑中。侨楼分多次修建并于1982年全面完工,当时以其宠大的建筑规模及精美工艺而闻名乡里。1983年,侨楼里有了村里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当年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匮乏,周围的乡亲每到晚上都会聚集到侨楼来观看节目,为大家的生活增添了乐趣。
侨楼曾经风光一时,如今在周围现代楼房的映衬下显得陈旧,却依然静静诉说着华侨当年爱拼敢赢,不畏艰苦,外出“探食”,有所积累后,寄钱回乡“起大厝”的历程,楼里的一砖一石都融入了海外旅子对家乡对亲人的情感寄托。
万顺洋楼,在建造工艺上,施工质量高,显示了闽南侨乡工匠高超的建造技艺;在建筑样式上,混合了闽南传统与南洋风格,代表了当时侨乡的文化品味,对研究当地侨乡文化与建筑文化有着积极作用。
(陈凤黔黄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