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秀才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博士能考上吗?原来我们都被误导了

2020-09-24 15:18:14 作者: 古代秀才相当

尽管在明清时候,有不少读书人抨击科举考试、八股文,但科举考试自隋唐起至清末止,其意义、及带来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

而“秀才”的名称比科举考试出现得更早,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据《史记·贾生传》记载:“贾生,年十八,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

汉代时实行察举制,即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而由各州推举的民间人才则称“秀才”,东汉时为了避汉光武帝刘秀的名讳,因此将秀才改名为了茂才。

而汉代选才的标准有三,即才学,道德和才干。秀才偏重于经学,对秀才的要求则是清白行高,宽博有谋,不过门阀制度存在数百年,在隋唐之前,寒门子弟极少有机会步入仕途,也形成了“铁打的世家”的现象。

科举制度出现后,寒门子弟就有了一条明明白白的发展之路,隋朝和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试的一种,为贡举科目之最,由于要求太高,隋朝举秀才的不过10人,按这一情况来说,现今的博士去考当时的秀才,也是极难通过的。

秀才科被废后,秀才一称就成了读书人的通称,凡应举选拔考试,以争取举荐的,都通称为秀才。但在明清时期,秀才是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

要想取得这个资格,就必须在学道或称童子试获得取录。

虽然现今我们会学习到古代才子许多的诗词歌赋等,事实上在古时候,读书人在整个社会上所占的比重并不高,唐代从武德七年至显庆六年四十年的时间里,仅有290人进士及第。

清末,全国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约为40~50万人,会被录用的仅有2万人,意思是说仅有2万人能被称为秀才,所占比例不过是5%。

秀才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可相当于现今的本科生,能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如见到知县时不用下跪等,不过得到秀才功名却不一定就能带来财富,在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中,范进虽中了秀才,但还常被岳父嫌弃,可他的岳父又告诫他:

“你如今既中了相公(秀才),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

后来范进中了举人,邻里间纷纷前来奉承,拿什么的都有,岳父也不敢再随意打骂范进,说:“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举人俗称),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通过范进前后身份的变化,周围人态度的改变,也可以得出结论,明清两朝时期,秀才比不上现今的博士,现在的博士生还是非常受重视的,可得到的机会也不少,但古时中了举人,就意味着一脚踏入了仕途,当个知县还是轻而易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