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崇拜、生产力低,先秦时期为何会产生舞蹈意识?

2020-09-26 12:50:38 作者: 思想崇拜、生

《礼记》曾记载: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不仅是学习的内容做到了分门别类,学习的年龄也有所要求,适当的时机接受适当的教育,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西周完善的教育制度。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舞蹈在观赏性上依旧在持续发展,在祭祀和宫廷礼仪中经常会开展相应的舞蹈活动。同时,周朝还注重对民间舞蹈意识的培养。在他们看来,如果人们能够借助舞蹈这一方式来达到陶冶情操、放松身心的地步,十分有利于自身政权的巩固。

更何况,舞蹈本身就是礼乐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本就该得到政府的推广。这就造成当时的民间也兴起了舞蹈创作之风,并根据性质不同而有了雅俗之风,不同舞蹈的功能在此时得到了明晰。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时代到来。周王朝原先的阳春白雪类舞蹈在失去了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之后,在广大平民之中无法获得生存的土壤,反而是原本的俗舞占据了主流地位。

人们不拘一格、肆意发挥创作才能,运用舞蹈的方式将自身丰富的情感表现出来,显得热情奔放接地气起来。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舞者多为妙龄女子,在优雅的舞姿和美妙的音乐下,君王很容易出现被其一时迷惑的情况。这就使得舞蹈有时也会被用在政治意图上,美人计就是如此了。

三、总结

虽然古人在物质生活条件上处于一种较为贫乏的情况,但在精神享受的追求上却还是拥有着自己的目标。诚然,舞蹈最初的产生主要是出于实用目的,但在后期的发展中却已经完全呈现出来了向美观度、观赏性过度的趋势,并一直进行着符合时代审美的改良。

虽然以前的舞蹈以现代的眼光看来颇为粗糙,但它们所具有的启迪和铺垫作用却是无穷大的。

参考资料:

《礼记》——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