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中究竟是鲁肃的历史作用大,还是诸葛亮的作用更大

2020-09-27 14:30:25 作者: 赤壁之战中究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在兵不血刃得到荆州后,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接下来,曹操需要做的就是完成南北的统一,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曹操作书东吴,声称要和孙权“会猎于吴”。曹操这样做,摆明就是一种赤裸裸的威胁,令年轻的孙权情何以堪?

当时的东吴,情势不容乐观——“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臣君之固”,面对敌众我寡、军事力量悬殊的态势,东吴内部自然而然出现了不合谐的声音,以老臣张昭为代表的悲观派认为,一旦与曹军开战必败,为今之计莫如不战而降。张昭劝降的建议虽然对孙权心底触动很大,但是孙权并没有因此而丧失信心,他转而去寻求东吴集团“智多星”鲁肃的支持。

鲁肃字子敬,是汉末三国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尤其重要的是,鲁肃是坚定的主战派,关键时刻,鲁肃为孙权指点迷津:“我们做臣子的都可以投降曹操,就算到了曹操那里依旧可以做臣子,只有您不可以投降……”。得到鲁肃支持后,孙权又将在鄱阳的周瑜召回,与之商议抗曹大计。周瑜又为孙权指出曹操并非是不可战胜的:曹军后方不稳,有马超等势力伺机而动;东吴虽与曹军实力悬殊,但曹操远来利于速战速决;曹军多为北方人不擅水战,新收编的荆州水军,人心不附。

周瑜的一番话,坚定了孙权抗曹的信心。他决定“结好刘备、共抗曹操”,主意已定,孙权立即派鲁肃过江去找刘备,探询有无结盟共御强敌的可能。鲁肃的到来,令穷途末路的刘备大喜过望。双方一拍即合,刘备又派出诸葛亮过江,与东吴商议结盟共同抗敌的相关事宜。

鲁肃和诸葛亮既是孙刘联盟的倡导者,自然会身体力行,竭力促成此事。在结好刘备一事上,鲁肃早已经和孙权讲过:“刘备天下枭雄,与曹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扶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鲁肃目光如炬,他明白虽然刘备现在寄人篱下,但是其志不小,他不会甘心寄人篱下,早晚会成就一番事业。并且刘备有优质的军事力量,如关羽、张飞、赵子龙等,都有万夫不当之勇。最重要的是刘备集团中有和自己认识不谋而合的智囊诸葛亮。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也曾为刘备提出“外结孙权,共拒曹操”的主张。

眼下,东吴集团与曹操抗衡独木难支,最好的办法就是联合刘备共同对抗曹操。危急时刻,孙权派鲁肃以吊刘表之名“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正是其作为杰出政治家的高明之处。孙刘双方最终达成共识,建立孙刘联盟共抗曹操,鲁肃功不可没。

鲁肃是汉末三国至关重要的人物,他是东吴政权的建立者和巩固者,正是因为他的存在,赤壁之战中曹操才折戟沉沙的,他的历史作品因为《三国演义》的尊刘意向,严重被低估,其实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鲁肃是远超诸葛亮的。也可以说,没有鲁肃,就不会有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政治局面的形成。

参考书目《三国志》《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