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叛乱的事情很多,而我国历史上有两次著名的叛乱,一个是西汉的“七国之乱”和唐朝的“安史之乱”。这两次叛乱,对当时所带来的影响却是不同的。
“七国之乱”后西汉逐渐强盛起来,而“安史之乱”成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同样都是叛乱为什么会导致不同的影响呢?时间终会给我们答案。
1.西汉的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的起因是,汉景帝刘启在做太子时,和吴王刘濞的儿子下棋时发生了矛盾,刘启失手打死了吴王的儿子。因此两家结了仇,吴王还称病不上朝。
朝廷经过调查后,发现吴王撒谎,并扣留了吴王的使者。此时,吴王有些害怕,他心想,一不做二不休干脆造反吧!这也加剧了汉朝皇室和藩王的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御史大夫晁错建议汉景帝削藩,于是汉景帝就下诏削减吴王等藩王的封地。藩王们当然不愿意束以待毙,于是以吴王为首的七个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起兵攻打长安。
汉景帝被逼无奈,只能杀了晁错,可是这七国并没退兵。汉景帝再派太尉周亚夫率军抵抗七国的联军。二个月后,周亚夫和梁孝王内外夹击七国叛军,七王兵败,全部死于战中,他们的封地也被废了。
2.唐朝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起因是,唐玄宗执政晚期,不理朝政,任用奸臣李林甫和杨国忠,导致朝廷腐败现象很严重;与此同时,驻守边疆的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不听朝廷的使唤。
唐玄宗在位第十四年,负责河北、山西、辽宁一带的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涿州,发动了叛乱。很快安禄山就占领了洛阳和长安。
唐玄宗十分害怕,率众逃到了马嵬,也就是今天陕西兴平境内。谁知,唐玄宗的军队发生兵变,杨国忠等人被杀。唐玄宗为保住自己,不得已又赐死了杨贵妃。这段历史大家也是耳熟能详了。
公元756年,唐玄宗被逼退位,传位给了太子李亨,就是唐肃宗,自己为太上皇。接着,唐肃宗就派兵部尚书郭子仪,和户部尚书李光弼率军征讨叛军。
此时,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杀了安禄山,唐军在回纥军的帮助下,乘机收复了洛阳和长安。不久,安禄山的部下史思明也起兵反叛了,自称皇帝。
三年后,史思明军队也发生了内乱,史思明的儿子也杀了史思明。唐军就联合回纥军攻打叛军,又经过二年打败了叛军,结束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
历史上的这两次叛乱都给国家带了不小的影响,然而,七国之乱后,使汉朝得到发展,成就了汉武帝大一统的盛世;而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一蹶不振,阶级矛盾愈演愈烈,直至瓦解。
那么为什么两次叛乱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1.叛乱的起因不同
七国之乱的主要矛盾是皇室与藩王之间的矛盾。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导致藩王们不满而爆发叛乱。安史之乱的主要矛盾是政治腐败,皇室弱而臣子强,导致兵权旁落,皇室的统治受到威胁。
2.叛乱的时间长度不同
七国之乱的时间只有三个月,而安史之乱维持了八年之久。所以,七国之乱造成的破坏比较小,而安史之乱是长年累月的战争,可想而知,它给当时社会造成的破坏是多么大!
3.叛乱造成的影响不同
七国之乱后,汉景帝把藩国的军事、行政权都收归朝廷,由朝廷派官员到藩国治理百姓,这样便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
安史之乱后,农业受到破坏,百姓无家可归;与此同时,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各地的节度使不断扩大势力,形成了藩镇割据,动摇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长期的战争使得税收增加,造成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导致了农民起义,加速了唐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