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黄河百万白银如实申报鞠躬尽瘁封疆大吏卒于任上——听孔氏族人讲述通海名宦孔继尹的一生

2020-09-28 16:53:04 作者: 治理黄河百万

据文献记载,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总督祁贡奏修虎门十炮台,款项筹集采用孔继尹的建议,于炮台周邻沙淤之滩屯田。在《大清宣宗实录》中有这样的记载:“孔继尹既经办有端绪,着即责成该道一手经理,务使事可经久,不致有名无实。此次捐办屯田绅士,准按所捐银数照筑台铸炮,一律奏请鼓励。”

由于官声政绩卓越,孔继尹升任广东按察使一职。孔繁常说:“祖上刚上任,便遇到潮州县令被杀,震动广东全省。朝廷很多官员都主张围剿匪徒,而祖上则认为,一旦围剿,将祸及百姓。因此,祖上亲自查办。其间,他在潮州张贴告示,安抚百姓的同时,派兵勇盘查路口、关隘,并召集地方绅士了解案情。最终,案件得以告破。”

据史料记载,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潮州县令张深遇害,贻累多家。按察使孔继尹经过多番详察,法办了因梅花、和平两乡宿怨而反噬害死知县张深的郑端吉、郑端科兄弟两人,受株连的百姓不予追究,事件得以平息。

潮州事平后,不仅朝廷官员对孔继尹赞赏有加,道光皇帝也对其为人处事和为官之道倍加赞赏,称其“老成持重,不愧封疆大吏”,并让其进京面圣,赏戴花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65岁的孔继尹升任广西布政使,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又任广西丙午科乡试文闱正主考官,武闱监临,以剔除积蔽,取士公正的做派深得士民拥戴。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一生勤于政事的孔继尹因积劳成疾卒于羊城官署。林则徐为之惋惜并撰联:“至性至情,得天者厚;仁心仁政,感人也深。”陈继昌也撰联:“老成持重,四言心简;公正廉明,五省口碑。”

家族遗风

通海孔氏源于山东曲阜阙里,出自至圣(孔子)第43代孙,中兴祖孔仁玉分支。

在千余年的时代更迭中,通海孔氏始终延续着“崇儒重道,好礼尚德,读书明理”的家风遗训。孔继尹为官期间,在践行家族遗训的同时,仍心系家乡,并以“忠孝恭廉”教导后辈。

据了解,孔继尹任布政使时,因其年老,且年久未归乡,为此其孙赶赴广西任所侍奉。孔继尹得知后,立即发牒通告沿途州县,“不许迎送款待,任其自行。倘有违者当重责之”。见面时对他说道:“汝不过区区孙少爷,有何德能劳驾县府大人。”又嘱咐他“读书勤学,戒奢从俭以修身励志,于国于己方能有成”。

受家风影响,民国年间族人孔宪清便立下“不为良相,愿为良医,途虽殊,归则一。人生当有益于世,岂可碌碌而逝哉”的志向,博览医书,于通海开设药铺,行医数十年。前来就诊者,不论亲疏贵贱、路途远近,必尽力医治,对家庭贫困者给予免费治疗。孔宪清认为:“人之有病也必心中痛苦,若因人之贫贱而忽之,是乘人之危也。见利忘义君子之所耻焉。故治病者先治德,德不治而思治人者吾未之许也。”这不仅诠释了孔氏家族崇德尚义的优良家风,也践行了孔氏祖辈的教诲。

“如今,虽光阴流逝,但孔氏族人一直秉承家族遗风,遵循祖辈的教诲,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将‘好礼尚德、读书明理、勤俭节约、廉洁奉公’的家风遗训根植于族人心中,并使之发扬光大。”孔繁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