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从张九龄名篇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2020-09-29 18:32:27 作者: “海上生明月

整体情境的描写,特别是“不堪盈手赠”这种将月光、相思实体化,就好像捧着一掬清泉却无法抓住,细腻、贴切地写出了诗人心中感觉。

张九龄的诗风特色“清淡”,衍生出王维的“空灵”和孟浩然的“恬淡”,整个盛唐的山水诗一脉相承。王维把“空灵”发挥到了极致,孟浩然把“恬淡”发挥到了极致,各成大家。

他的作品有着初唐诗向盛唐诗转变的时代特征,这在诗歌史上的独特性和意义非同寻常。

学到什么

为什么这么好的作品,我们虽然称之为千古名作,却只把重点放在首联呢?

个人看法,分析下原因。

一是读音变化的缘故,这首律诗除了首句字词简单明亮,朗朗上口,中二联到今天来读固然没什么不顺口,却远不如首联的清朗。特别是韵脚字的发音,会让很多人用普通话读的时候,难以找到落脚的重点。

第二个是这首初唐的五律,虽然格律已经很严谨,但是在韵律上缺乏变化。前三联的断句节奏是一模一样的:“海上-生-明月”直到“披衣-觉-露滋”,都是采取“2-1-2”的节奏点,缺乏节奏的变化,会让读者在吟诵诗句时,处于不断“重复重复再重复”的神经麻木状态。

诗歌作为吟诵体,如果出现这种音调节奏上的乏味感,势必会影响对内容的重视程度。

就好像我们今天听流行音乐,总是在好听的基础上才会去关注词写的是什么。而古诗词一旦吟诵进入疲劳状态,新鲜感丢失,自然对文字的关注就不如首联雄浑壮阔,并带出人类共情的感觉好——这就是“先入为主”。

其实我们不妨做个实验,拿掉张九龄的中二联,直接使用首联和尾联,感受一下节奏变化给诗作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于平仄关系上依旧是合规的,于意思上虽然比五律单薄,但是感觉也还是到位的,关键是在吟诵的时候是不是就比五律要简洁、有趣?

吟诵有益

这就是诗歌不同于散句之处,不但要有节奏感,还要有节奏感的变化。

当然,这并不是说张九龄的这首诗如何,关键是我们在读古人作品的时候领悟到什么,能对我们自己学习、创作诗词时产生什么作用。

你看了这篇文章,下次在创作近体诗的时候,会下意识地调整律句节奏感——要重复才有序,但又不能过度——因为那会导致乏味。

诗词,虽然是写在纸上的,但毕竟是吟诵体。要读出来,吸引别人了解你写的是什么,并被你感动,与你共情,这才是创作者的胜利。

这份胜利,张九龄在《望月怀古》的第一联就已经做到了,同样由于首联的过于优异,反而让后面的字句被忽视了。

如何安排意境重点和文字创作,如何通过节奏变化来让诗歌充满吸引力,是我们今天格外要注意的。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哑巴诗歌”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