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中秋节:热闹的背后写满悲凉,团圆的背后尽是离散

2020-10-02 08:03:56 作者: 红楼梦里的中

世上有两种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一是人心。原来,人心一旦发生巨变,便不知会做出多少恶来。从护官符到葫芦案,再到石呆子的扇子,贾雨村就是这样从一个对月述怀的读书人,走向了一条通向自我毁灭的不归路。荣华富贵又如何呢?甄世隐早就预言的“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的结局在等着他,最终不过是一场空罢了。

时隔多年,那一夜的月亮还在记忆里照耀着,却再也照不出当年那个中秋。明月有知,是否还记得那场欢宴,那两个对酌的人?

二、黛玉与湘云——清风明月还诗债

那是《红楼梦》里的最后一个中秋节,是属于三个诗人少女的永恒的一夜。

那一夜,皓月千里,静影沉璧。凹晶馆笛声悠扬,水波粼粼。黛玉触景伤怀,对月垂泪。这多愁善感的人儿,是否又忆起她的故乡明月,我们不曾知晓,却惊奇地发现,那一夜陪在她身边开解她的人不是宝玉,却换成了素日里与她“针锋相对”的湘云。

黛玉与湘云,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儿,一个敏感脆弱,一个豪爽大气,两个人的日常原本是小摩擦不断:为了宝玉给湘云使眼色起争执,为了湘云赞宝钗又龃龉,曾几何时,两人如此亲近知心了呢?

也许,是因为成长。也许,是因为天空那轮明亮的月亮:黛玉父母双亡,姑苏城已是他乡明月,过往的繁华只能在梦中重温。湘云虽是史侯家的千金大小姐,可是“襁褓之中父母违”的命运,注定了那高贵的门第与温暖的家庭并不等同,两个失了父母的孩子在这月圆之夜,如何去期盼属于她们的圆满?父母之爱,是她们此生不可弥补的缺憾啊。

惺惺相惜,恰是她们那一夜的情思。

湘云劝慰黛玉要保重身体,不可自伤自苦——好一个霁月风光的湘云!平时那个大大咧咧、口无遮拦的少女,在那一夜是如此温柔体贴,俨然成了黛玉的宽慰者。

黛玉也善解人意起来,不肯辜负湘云作诗的雅兴。不但如此,她还在湘云“得陇望蜀”想要坐船的时候劝慰她:万事求全何所乐。谁说黛玉是个刻薄又小心眼的姑娘?她读过的书必将用另外一种形式呈现出来,以豁达,以通透。

凹晶馆的明月不言,它只是洒下淡淡的清辉,为她们的联句助兴,看她们一番讥评,一番叹赏;听笛声若远若近,袅袅悠悠。那清远闲旷的诗句,蕙质兰心的女儿,可曾引得明月的艳羡?直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句出,那月是否也会冷了心肠,不忍卒听?它要冷到怎样的凄神寒骨,才能去安葬那花影诗魂?

那一夜的明月,还见证了另一个女子的成长——那便是妙玉。妙玉也是个孤苦的少女,父母不在了,连师父也去世了。王夫人虽下了帖子请她,可终究也是寄人篱下。那一夜,自称槛外人的她,也经不住清池皓月的吸引,更是向两位少女诗人提出了邀请。于是,三个诗人少女一起走进陇翠庵的院门,清风吹拂,月光给她们披拂上一层银纱。

很多年以后,这三个一起走进栊翠庵的美妙娉婷的背影,依然是《红楼梦》里最美的一幅画面。那三个性情各异的少女,经历过同样的离散丧乱,有着同样纯洁无瑕的心灵,在属于她们的最后一个中秋之夜,各自美丽着。

谁说“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便是通达如苏轼,也不会明白,那一夜,她们的唇齿之间,笔尖之上流淌着一首唱不完听不厌的诗歌——你我都听到过。

直到今天这个明月夜,那余音还缭绕着。

作者:杜若,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