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先投大顺,接着又投降大清,是否暴露出他有图谋天下野心?

2020-10-04 16:55:39 作者: 吴三桂先投大

这说明吴三桂当时确实只有联合清军攻打农民军的意思,并没有投降的意思,而且他还要求和清军一起攻打北京,而不是邀请清军来山海关会战。这里面表明,他自己有信心在山海关击退农民军,然后邀请清军去北京一起攻打农民军,利用清军打败农民军,给清军的报酬就是“裂地以酬”,难道他内心深处是想打败农民军以后,自己代替明朝,成为天下新的君主吗?

多尔衮很快写好给吴三桂的回信,他这样写道:“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

吴三桂被崇祯皇帝封为“平西伯”,原本指望他带领兵马驰援北京,却没有想到吴三桂走在路上磨磨唧唧,等到北京城破后,又带着兵马返回山海关。崇祯皇帝白白浪费了一个“平西伯”爵位,让吴三桂捡了便宜。

吴三桂既不营救大明皇帝,也不头像大顺军,对大清抛来的橄榄枝也不予理睬,莫不是他也有争霸中原的野心?

多尔衮的信言简意赅,意思明确,没有吴三桂信中那些虚无缥缈的空话大话,核心意思就一条,希望吴三桂能归顺大清朝。

多尔衮写好信之后,专门派了自己的妻弟拜然同郭云龙去见吴三桂,一来了解真相,二来劝告吴三桂降清。

吴三桂接到多尔衮的信之后,急忙写了一份信,又派人马不停蹄的送给多尔衮,这次他请求多尔衮从山海关入关。

为什么多尔衮这两份信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主要因为当时的战场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写第一封信时,李自成应该还在北京,所以他只向多尔衮表达了合作之意,并没有邀请多尔衮来山海关。

等到他写第二封信时,李自成已经和刘宗敏带着十万大顺军,气势汹汹的杀上山海关。吴三桂知道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抵挡李自成的十万大军,于是才急忙写了第二封信,信中内容也变成邀请多尔衮从山海关入城。

他在第二封信中写道:“王速整虎贲,直入山海关,首尾夹攻。”一起攻击大顺军。

尽管当时情况危急,吴三桂仍然没有表示出投降清军的意思。

多尔衮收到吴三桂的第二封信之后,便和手底下的大臣商量,最终决定取消原来从长城入关的计划,接受吴三桂的邀请,去山海关夹击农民军。

一场改变三方命运的山海关大战正式启动。

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于1644年4月21日清晨到达山海关,不久便和吴三桂展开激战,战斗一直打到晚上七八点钟,当时的战况已经逐渐有利于农民军,吴三桂的山海关守兵且战且退,战场态势已经不利吴三桂。

清军于晚上七八点钟到达山海关城外,多尔衮命令部队驻扎在城外欢喜岭上,并没有立刻投入战斗,他要继续观察一下,看看吴三桂所说的情况是否属实,同时也在耐心等待吴三桂真正前来投降。

果不其然,战斗进行到22日上午,吴三桂在战场上越来越被动,面临着全线溃败的严峻状况。他无奈之下,只好亲自出关,到达欢喜岭上面见多尔衮,双方终于达成了合作剿灭大顺军的意向。

从吴三桂刚开始拒绝大清招降,到最后他不得不面见多尔衮,表达归顺之意,无不反应出吴三桂是明末乱世一个彻头彻尾的机会主义军阀的本来面目,他正是靠着自己这种机会主义本性,才在乱世存活下来。

当然,我们从他的所作所为里,也能看出他谋取天下的野心,只是他没有想到,清军进入北京之后,并没有打算离开,而是以此为首都,夺取中原。

他也并没有实现给大清“裂地以酬”的誓言,最终“食言”了对大清的承诺。

吴三桂先投大顺,接着又投降大清,是否暴露出他有图谋天下野心?大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