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县衙满编不到百人,如何管理一个30万人口的大县?

2020-10-05 09:43:57 作者: 古代县衙满编

在看古装剧时,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县衙,古代大城市比较少,主要都以县城为主,所以在古代的统治阶级中,县衙是最底层的机构,是一个王朝统治国家的基础。

作为最底层的行政机构,县衙里地位最高的是县老爷,也就是知县,官衔为正七品(京城附近的知县高一级,正六品)。紧随其后的是正八品县丞和正九品主簿,其他如典史、文书小吏都是不入流的职位,再加上衙役,哪怕是富庶的江南地区,县衙的满编人数也不会超过100人。

古代县城人口差距较大,贫穷的地区只有几万人,而富庶之地可以有30万人。那么问题就来了,县衙的人手这么少,是如何将管理县城里的所有人呢?

其实古代也有分工,县衙负责的大多是行政方面和维持治安等事务,比如县民身份的登记、抓小偷之类的。除此之外,县城还会诶被武力机关,如果碰上起义、造反等情况,仅凭几十个衙役是控制不住局面的,这时候就需要武力的介入。

武力机关分为两种,一是巡检,每座县城有三位巡检,每位巡检拥有100-150人的兵力,那么三位巡检就是300-450人,各自的负责范围互不重叠,足以镇压小规模的骚乱、起义。

二是军队,一般兵力在千人以上,军队拥有更好的装备、更完善的训练,单兵素质本就超过巡检手底下的兵,人数又多,面对手持锄头、菜刀的平头老百姓,具有很高的震慑作用,大部分叛乱都可以解决。

而如果起义人数多到驻军都无法解决,那就只能向上一级的守备求援了,再不行就向更高一级。这样一级一级求援,赶来的军队也会越来越多,最终彻底解决起义。

除了官方机构,每个村也会有小机构,用以维持村庄的和平。比如《水浒传》里的晁盖,他未落草之前就是保正,负有监察村民的指责。古代为了保证粮食的产量,对百姓的出行做出了极高的限制,一个村民如果想去外地,必须先得到保正的证明,然后再凭借证明去县衙获得通行文书,写明个人信息、要去的地方、要做何事等内容,这才能去外地。

在多重方法的管理下,县衙不需要太多人手,也能维持基本的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