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亡叛,举家无少长就戮。”
意思是,一人逃亡,就要全家连坐处死,又命令五家联保,有一家叛逃而其余四家没有察觉的话,就将四家诛杀;这表明王世充开始公开实行恐怖统治,他与隋炀帝不仅是一丘之貉,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郑”充分暴露了对隋的继承性;标志着王世充塑造正面形象的努力彻底失败。
总的来说,王世充当皇帝,做事只是做表面功夫,并没有真心,所以收效甚微,甚至还起了反作用,不但没有提高自己的声望,反而让有识之士离心离德,让文武百官不堪其扰;王世充可以说是在领导者正面形象塑造上弄巧成拙的典型。
同时期李世民称帝之前,塑造正面形象的举动
李世民夺取洛阳后,将王世充统治集团的核心骨干处死,同时重审了郑国牢房里的疑犯,而且对非罪被杀的人予以祭奠;这一系列措施,成功塑造了唐军“吊民伐罪”的形象,十分有利于巩固唐朝在河南的统治。
唐朝渐次消灭隋末群雄后,李世民设立文学馆,招纳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士,时时与他们讨论经义,直到深夜;这就塑造了李世民礼贤下士、重视文教的正面形象。
李世民削弱“玄武门之变”带来的影响
唐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太子长兄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自己当太子;照说如此弑兄夺位、大逆不道的行为必遭众人唾弃,李世民也该被指为“乱臣贼子”,就算之前有树立过良好形象,也应该被认为是“人设崩塌”;李世民是如何消除这些负面影响?
第一,知人善任,特别注意任用东宫、齐王府的旧部
李世民即位后选用官员,并未特别照顾秦王府的旧僚佐,反而选用了不少东宫、齐王府的旧属;有些秦王府旧僚佐因此很不满,李世民却说:
“王者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之心。朕与卿辈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故设官分职,以为民也,当择贤才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
这段话非常大气,是一个英明的君主该说的话;同时,东宫旧臣魏徵历任侍中、太子太师等职,王历任侍中、礼部尚书等职,二人都曾任宰相,为“贞观之治”做出了贡献。
第二,李世民纳谏历史有名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算起,我国统一天下的皇帝大概有一百二十多个,其中以“纳谏”闻名的李世民算是数一数二;不管是什么人,提出建议只要有道理,他都虚心接受;李世民纳谏,一方面,是治国理政的需要,通过纳谏可以有效避免决策失误,更好地处理政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消除负面影响,塑造领导者的正面形象。
第三,通情达理的明君
据《旧唐书》记载,有女郑氏“容色绝姝,当时莫及” ,李世民遂下诏将郑氏纳入后宫;当诏书还没有发出去,听闻郑氏已经许配了人家;李世民马上收回成命,停止册封;纳郑氏一事虽小,但体现出李世民的心胸和通情达理,而且这事如果处理不当,会落下话柄,有损自己的正面形象。
王世充和李世民差别的具体对比
在“郑”建国之初,王世充也曾经志向远大,他作为隋末群雄的一员,也具有一定的政治军事能力;称帝建郑、署置百官,称帝后颁布了诸多政治军事措施;他建立的政权曾是李唐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但是王世充格局实在太小,一步一步将手里的好牌打烂;反观李世民,虽然有杀兄夺位如此严重的负面影响,但是却没有影响他当一个好皇帝;两人在领导方面的对比非常明显。
纳谏行为对比
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明君应该从善如流;这个道理王世充和李世民都懂;而王世充制定了过高的目标,提出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于是大量有志之士谏言上策,但他不是真心采纳这些建议,只是作出一副“明君”的样子;所以谏言一多,他就不耐烦看下去了;反观李世民纳谏,是脚踏实地想建立一个好国家,真心实意想听取他人的想法,他很多虚心纳谏的故事都传为民间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