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最大的开疆拓土,书生王韶掌兵,招降30万扩疆1200多里

2020-10-07 11:14:21 作者: 北宋最大的开

王韶图像

在北宋这个重文轻武的时代,人们似乎对文官总是没有好感,认为文官误国。比如辛弃疾的仕途之路便是被文官阻挡,一生也没有实现收复中原之志。胆小虚伪,贪图享乐,胸无大志成了北宋文官的标签。然而有一人的性格特点截然不同,他就是王韶。

王韶以一己之力打破了人们"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认识误区。他聪慧睿智,在军事上行事果决。虽为书生,但却不迂腐懦弱,反而胆识过人,有大局意识,带领北宋大军创造了宋朝少有的军事神话――熙河开边,名留青史。

王韶考取制科失败后,到陕西游历。他遍阅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了解了北宋边界人民的生活状况。后写作了《平戎策》献给宋神宗,阐述了自己对于西北边境治理的看法和意见。

正值北宋边境屡屡被犯,契丹,西夏等肆无忌惮地骚扰边境。自建宋以来,宋朝就一直在丢失领土,如幽云十六州。西夏成立,和国力强盛的大辽都对北宋忽视耽耽,因此领土的逐渐缩小开始导致人心涣散,士兵也异常士气低落。

燕云十六州范围

王韶的游历给了他解决边境问题的灵感。在游历的过程中,王韶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虽为书生,却丝毫不囿于纸上谈兵,书面理论和实践兼顾。不同于一般的读书人,王韶没有执着于自己的前途。他心怀家国天下,投身于北宋的边境收复大业。

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西夏在宋夏之战和辽夏之战中均获胜,这让北宋忌惮不已。王韶提出,直接攻克西夏太难,收复大业要循序渐进。因此,必须先收复吐蕃,除掉西夏的帮手。所以,边境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是先解决吐蕃。

北宋边境地形图

多年的在外游历让王韶深刻了解吐蕃的情况。河陇吐蕃分为河湟吐蕃和陇右吐蕃。河陇吐蕃首领去世,其子董毡继承政权,坐镇青塘(今西宁)。河湟首领为木征,陇右首领为董毡。董毡有依附北宋之意,而木征不从。

"木征自知与汉有隙,旧夜练兵,其党不能禁,部族往往归附,用其妻弟瞎药为谋主,与夏人解仇。"木征骚扰北宋边境,董毡也无可奈何。了解了吐蕃内部的政权分散状态,王韶便对收复吐蕃制定出了计划。

虽为一介书生,但王韶却不柔弱。在游历过程中跋山涉水,经历艰苦,却依然没有放弃。机智聪明,深谙吐蕃内部矛盾,找到了收复吐蕃的关键点。在重文轻武的北宋,王韶并未受到轻视,因此免于因"书生"之名而被埋没。

王安石变法

基于王安石变法打下的良好经济基础,以及宋神宗想要做出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他对王韶十分赞赏,对《平戎策》中的提议也十分支持。

宋神宗任命王韶为"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全权负责河陇吐蕃的收复任务。

王韶一上任,就开始了拓疆之势。他发展贸易,吸引边境人民,发展农业,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大力拉拢秦、渭两吐蕃部落。

1069年,青塘族首领俞龙坷归顺北宋。为了说服俞龙坷归附北宋,王韶冒着生命危险,孤身前往青塘族,甚至夜宿敌营。熙宁二年,俞龙坷携十二万内附归顺。因仰慕包拯盛名,宋廷赐名包顺。该部落后一直沿用"包"姓,成为汉人的部落。

可见,王韶一读书人胆识过人,在面对情况不定的青塘族,他敢直面部落首领,毫不畏惧。内心要收复吐蕃部落的意志十分坚定,志在必得。其次,他能言善辩,因此才能说服俞龙坷归顺。

此外,王韶深知吐蕃部落首领信奉尊崇佛教。因而请来北宋的佛教大师以佛教理论和宗旨来秦、渭游说各首领,实行招安安抚政策。此时,王韶已拓宽疆域一千二百多里,收服民众三十多万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