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庄以山名,而胜趣实在水”。山庄利用水所造就的景观,绚丽多彩,美不胜收。山泉聚成瀑布,汇成湖泊,激水为波涛,引水为潺潺溪涧,充分利用水的动、静、曲折等形态来创造幽美的景观,这是山庄艺术技巧的独到之处。
山庄内部的布局,大体分为宫殿区、观景区两大部。观景区又可分为湖区、平原区、群山区三部分。
宫殿区,在山庄的南部,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居住的主要地方,包括“正官”、 “松鹤斋”、“东宫”等四组宫殿建筑。其中正宫的“澹泊敬诫”殿是山庄的主殿,全为楠木结构,皇帝过生日,接见文武大臣、国内少数民族王公贵族以及外国使节等大典都在这里举行。 “烟波致爽”是皇帝和后妃的寝宫,有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御笔所题“烟波致爽”四字。
苑景区中的湖区在宫殿区的北面。这里湖光变幻,洲岛错落,亭榭掩映,花木葱茏,是山庄的风景中心,呈现一派江南景色。康熙帝曾炫耀说: “天然风景胜西湖”。
山区在山庄的西部。自南而北,山岳起伏,统称塞山,从西’北走向东南,有“松云峡”、 “松林峪”等几条峡谷通往山区。山区亦有一些建筑群和寺庙,布局与建筑技巧也各有个性,独具匠心。
在避暑山庄的东面和北面的山麓,星罗棋布地分置着宏伟壮观的寺庙群,即承德外八庙。外八庙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开始建造,至乾隆末年陆续建成。原有寺庙十一座(现仅存七座)。在山庄以东的武烈河东岸磬锤峰下,自南而北有: “溥仁寺”、 “溥善寺”、 “普乐寺”、 “安远庙”;山庄东北,武烈河北有:“普宁寺”、 “普佑寺”,山庄正北自东而西有“须弥福寿之庙”、 “普陀宗乘之庙”、 “殊象寺”、 "广安寺”、“罗汉堂’。
这些寺庙群是康熙帝在处理北部、西北部边疆和西藏问题的过程中,为了用宗教活动来笼络少数民族王公贵族的感情,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团结而建造的。在皇帝避暑期间,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来到山庄朝觐皇帝,协商民族事务,清政府就安置他们居住在这些寺庙里面,并进行宗教活动。因此,外八庙是清代前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我国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的一个象征。
外八庙(包括乾隆年间建造的各寺庙)集中和融合了我国汉、藏、蒙等民族的建筑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充分体现了多民族建筑风格的结合,同时又独创新的一种格调。它不仅体现了清代前期我国各民族、各地区政治经济的密切联系和文化的交流融合,而且生动地证明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由各兄弟民族共同创造和发展的。
承德以北,有清代著名木兰围场,建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王朝以“喀喇沁、敖汉、翁牛特诸旗敬献牧场的名义”(《承德府志》卷首28),设置了木兰围场。木兰就是叫肖鹿”的意思。每年秋分以后,清帝亲自带着捕鹿的侍卫,在黎明前悄悄地藏迹山林,顶着制作的鹿头,吹起木制的长哨,模仿雄鹿的声音,吸引求偶的雌鹿。诱雌鹿出林,即鸣枪射击,鹿则应声而仆地。围场即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的旷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帝命令每年以一万二千人的规模分三班赴口外行围(即军事演习),各部院官员也必须参加, “令其娴习骑射” (《清圣祖实录》卷106)。同时,蒙古各部上层人物亦都会集于围场观赏。每年行围的期限,一般是二十天,场面非常壮观。
康熙帝极为重视木兰行围,自木兰围场建立以后,他先后四十八次率八旗兵出塞行围习武。其目的首先是为了保持满洲贵族“骑射”的民族传统,以增强八旗兵的战斗力量,其次,蒙古王公贵族和蒙古八旗,参与一年一度的“木兰秋弥”,表明蒙古族在清朝的特殊地位和清政府对蒙古族以及北部边境的重视。所以设木兰围场也有其特殊的政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