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景帝要想解决这次危机,他就必须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不然他的皇位必定不保,甚至连刘氏江山都有可能保不住。而作为地方上势力最为强大的诸侯王之一梁王刘武,他作为景帝一母同胞的手足兄弟,自然就成为了汉景帝所要拉拢的第一股势力,再加上刘武的梁国实力的强劲,他更是汉景帝在未来应对复杂时局时所能依靠的最重要的一股武装力量。
而景帝要想拉拢刘武,除了用皇位别无他法,毕竟作为诸侯王,刘武拥有一切,权力他有,财富他有,所以此时除了皇位能拉拢刘武外,其他的一切都不能诱惑到刘武。如此,也就有了景帝在三公九卿等重臣参加的宴席上公开承诺要在自己百年后将皇位传于刘武的承诺。
汉景帝这般的做的原因很简单,无疑是希望用皇位来拉拢梁王刘武,使刘武能够在未来国家可能发生的动乱之际,能够与自己同心同德,共同承担起平定叛乱的责任,从而确保刘氏江山的长治久安。
而后,事实上景帝的目标最终也达到了,正是因为“千秋万岁後传於王”的这句话让梁王刘武在“七国之乱”爆发之时始终坚定不移的站在汉景帝的这边,并举全国之兵牢牢的将吴楚联军的主力给钉死在睢阳,从而让汉中央军有了足够的时间调配兵力和物资去完成汉朝所想要完成的战略性的布置,如此最终也就为汉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只得说汉景帝的算盘打的是真不错,用一句空洞洞的承诺来换取梁王刘武和强大的梁国的誓死效忠,这不得不说是一笔极为划算的买卖。
,所以文帝时期的诸侯王势力并没有得到大幅度的削弱,除淮阳、齐两国外,吴、楚等强大的诸侯国都相安无事,势力依然是十分强大。如此文帝朝的补救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央政权与诸侯王势力的矛盾,也并未根除诸侯王对于汉中央政府的威胁。
而这种现象到景帝时期是愈演愈烈,到景帝时期,就如晁错所言:
“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 削之,则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诸侯王的势力已经对汉中央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随时都可以威胁到汉中央政府对于天下的统治。所以景帝登基不久,就接受了晁错“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的建议,开始全面推行“削藩”。
但是因景帝与晁错的“削藩”太过急进,且过激,同时也没有一套相对完整及可行的策略,所以就导致中央政权与诸侯王势力之间的矛盾开始被迅速激化,且日趋明朗化。而这个矛盾在景帝欲对吴王刘濞进行削地时被彻底的点燃,吴王刘濞早年间就对景帝为太子时杀他世子怀恨在心,所以早在文帝时期,刘濞就欲
“即山铸钱,煮海水以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
(《史记.吴王濞列传》),只不过当时因实力的不允许,所以刘濞并没有造反。
可是到了景帝时期,景帝筹划要削吴之地,所以就逼的刘濞不得不行动了,“吴王濞恐削地无已,因以此发谋,欲举事”(《史记.吴王濞列传》),他开始蠢蠢欲动,预谋兵变。“胶东、胶西、济南、齐四王有举兵反谋,谋由吴王濞起,连楚、赵,凡七国”(《史记.吴王濞列传》),刘濞先是积极联络被景帝惩罚过的如胶东、胶西、济南、齐等诸侯王,让他们一起谋反,随后在得到他们的响应后,他又“北使匈奴,与连和攻汉”,就是遣使与汉朝北方的大敌匈奴密谋,让他们一起跟着攻打大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