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王朝为何国祚不长、短期而亡

2020-10-13 16:57:11 作者: 西晋王朝为何

从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自立为帝,都洛阳,建西晋,到316年刘曜围长安,愍帝出降,西晋灭亡,西晋王朝仅仅经历了51年。西晋王朝为何国祚不长、短期而亡呢?

西晋疆域图

第一,西晋统治集团的极端腐朽

一般来说,每个王朝的开国皇帝,还是比较懂得天下得之不易,守成更难。在登上皇位之后必然思索如何才能使皇位永固,吸取前朝灭亡教训,对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虽不能保持长久的安定,必然也会出现一段繁荣时期,如历史上的“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等。而西晋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建立西晋王朝是曹魏极端腐败,司马氏掌握实权的必然结果。司马炎在登上皇位后并没有励精图治,整饬朝纲,反而使腐败更加严重。司马炎本人就是一个荒淫君主,后宫佳丽达万人。上行下效,官僚士族奢侈成风,王恺、石崇就是典型的例证。王恺用饴糖水洗锅,石崇则用白蜡烛当柴;王恺用丝绸作步障四十里,石崇则用锦缎作步障五十里;王恺涂墙用赤石脂,石崇就用香椒泥。司马炎不但不明令禁止,反而火上浇油。他暗中送给王恺一株二尺多高的珊瑚树,王恺拿到石崇面前夸耀,石崇顺手打碎,叫人拿出三四尺高的珊瑚树六七株,任他挑选。整个统治集团沉溺于奢侈享受,不理朝政,使政治更加腐败,这样的统治如何能长治久安?

王恺、石崇斗富

第二、分封同姓王削弱了中央集权

司马氏能轻易夺取曹魏政权,取而代之,统治阶级认为是因曹魏没有分封宗室。故西晋建立不久就分封了27个同姓王,并扩大了宗室诸王的权力,允许他们自选官吏,统帅军队,增加其封国户数。这样分封诸王不仅掌握了封国中的军政大权,而且控制了数量庞大的军队。西晋分封宗室本是为了拱卫京师,加强统治,但随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加剧,势力增强的诸王也卷入了争夺皇权的斗争,结果适得其反,进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权。

西晋王国示意图

第三、“八王之乱”,进一步削弱了国势

公元 290年司马炎死后,惠帝司马衷即位,这是个白痴皇帝,其外祖杨骏受武帝遗诏辅政。而惠帝皇后贾氏是一个有野心的、统治欲极强的女人,不满杨骏专权,密召都督荆州军事的楚王司马韦入京,杀杨骏及其党羽,用司马亮和卫罐辅政。又使白痴皇帝密诏杀司马亮和卫灌,后又用计杀死司马韦。从此贾氏专权,囚杀杨太后,引起朝臣不满。公元296年赵王伦应诏入京,取得贾后信任,掌握禁军和朝政。公元299年,贾后废太子司马道,宗室诸王更加不满,赵王伦为了做皇帝,用计使贾后杀太子,然后以替太子报仇为名,杀贾后及党羽。公元301年赵王伦自称皇帝,各地诸王讨伐赵王伦,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史称“八王之乱”。军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直到306年才告结束。内乱使诸王势力丧失殆尽,本来就十分腐败的中央政权更加软弱不堪。

第四、流民起义的打击

西晋时期,北部、西部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统治阶级强迫各族人们纳租调,服力役,很多人沦为奴婢、佃客。同时少数民族上层分子也加重对少数民族的剥削,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加上战乱和天灾的影响,造成各族人民大流亡,生活无着,纷纷起来反抗,爆发了流民起义。著名的有李特起义、张昌起义、王如起义等,这些起义虽被镇压,但却沉重地打击了腐朽的西晋王朝。

流民起义形势图

第五、刘渊起兵,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在西晋内部混乱,各族人民揭竿而起之时,一些少数民族的上层势力也蠢蠢欲动,企图实现做中原皇帝的美梦。在这些势力当中匈奴人刘渊是较强的一支。公元304年刘渊起兵,打着“尊汉”的旗帜,联合其他少数民族队伍,势力发展到河北、山东等地,给西晋统治者以致命打击。308年刘渊称帝,定国号为汉。刘渊死后,他的继承者继续攻晋,316年,刘曜围长安,愍帝投降,西晋灭亡。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