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反击”:"白马驿之祸"与唐朝文人心态转变层层相递的关联

2020-10-15 16:05:15 作者: 文人的“反击

有唐一代,文人入幕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尤其在唐朝繁荣昌盛时期,想从戎立功的文士大有人在。在唐代后期,藩镇使府也竞相延请士人入幕,形成了一股引人注目的社会风气。

一:唐末农民起义期间文人入幕的动机

1.幕府礼遇有职有权

各藩镇府主都知道借重名士声望,来加强幕府自身的实力,提高府主的地位。事实.上也是谁能礼遇士人,招致人才,谁的实力就大,地位就高。

譬如浙西观察使李栖筠"虚心下士,幕府盛选才彦";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礼贤下士,无贤不肖游其门者皆礼遇之,天下名士响风延颈,其往如归";西川节度使韦皋"虚中下体,爱敬士大夫,故四方文行忠信豪迈倜傥之士,奔走接武,麋至幕下";桂冠观察使王拱爱令狐楚才,"以礼辟召,惧楚不从,乃先闻奏,而后致聘"。甚至某些跋扈的藩镇,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也采取种种办法延搅文士。

幕府职员不但得到幕主的礼遇,还有一份令人羡慕的俸禄。贞元以前,一个带检校官的幕职与中央同级正官的俸禄相比,一般要高出一倍以上,例如大历时期一个都团练副使月料八十贯,杂给三十贯;观察判官月料五十贯,杂给二十贯;这些人一般带郎中、员外郎的检校官,而郎中在中央的月俸仅二十五贯,员外郎的仅十八贯而已。

贞元、会昌两次增俸之后,表面上二者月俸是大体相当了,但幕职还有优厚的杂给,可见幕职的收入有时是难以用确数计算的,故白居易才说:"职多于郡县之吏,俸优于台省之官"。

2.迫于生计从戎立功

唐代藩镇使府辟署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尤其在唐后期的政治生活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张国刚先生在《唐代官制》里面说:"唐代使府幕职大多由府主自行辟置,而幕职所带检校官、宪官衔亦由府主奏请,这是奏官的一种形式。"由此可见,府主在幕僚的征辟中有着绝对的决定权。

实际上,到了中晚唐时期,藩镇幕主的决定权更大。唐代藩镇身挂数使,除观察使外一般还兼支度、营田、招讨、经略、按抚等等使职,军事重镇并带节度使,所谓藩镇幕府实际上是这各种使职全部幕员的混合,包括正职幕员、大批摄职和一些供咨询的无职清客。可以延入幕府的人有现任官员、获得做官资格的有出身人和考满待选的"前资"以及布衣,唐代使府辟署幕职有一定的制度,发聘书,送聘礼。

士人被延引入使府后即署其职位,然后再由本府上报中央请授某官,到中晚唐藩镇强过中央了,这一步也就省掉了,藩镇到承袭,朝廷都作不了主,何况是幕僚都征辟。文人士子竞趋于藩镇使府,是因为在唐后期的仕途中幕职是地位崇高、俸禄丰硕、职权重大并最有政治前途的要津。

二:唐末幕府文人心态转变的根本原因

1.投身幕府为李唐

晚唐藩镇势力已经发展到尾大不掉,动辄与中央抗衡的地步,然而不少出入幕府的文人们仍在寻找对策,希望继续维持李唐王朝的强盛。

有"王佐之才"的杜牧曾在江西、宜歙、淮南等节度使幕府中,作了十多年幕僚,有《郡斋独酌》诗自抒其理想:"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酒,凶狠皆披攘。"

还有一位面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严重形势,素有大志,"欲回天地"的李商隐,多次到令狐楚、王茂元、郑亚、柳仲郢的幕府中任职,他所希望的是"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只不过唐王朝这时确实已经病入膏肓,不是个别文人所能起死回生的了,因而崔珏在《哭李商隐》中叹道:"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既是哭李商隐的悲哀,也道出了唐末所有士人的心里话。

唐末许多有志之士想效仿前期的文人,进入幕府一展他们的宏愿。因此,进入幕府的不但有科举无名的落第士子,也有考取了功名的士子。落第士人选择入幕为僚,试图通过此途步入仕宦的现象普遍存在。事实上,入幕是绝大多数落第举子在政治出路困窘时的一种无奈的选择。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