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政权的本土化也使得政权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这使得孙权对江东士族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晚年的孙权对一切疑神疑鬼,甚至对忠心耿耿的老臣、多年征战的老将也将信将疑,稍有不顺心便兴师问罪,甚至于直接贬黜。他淫威独专,滥用酷刑,最终导致上下言路不通,君臣离心离德,整个朝廷乌烟瘴气、难见天日,内部矛盾激化。诸葛恪:天才的通病——聪明反被聪明误
1、少年出名,急智“神童”
诸葛恪此人有小才但又恃才自傲,他常常以儒将之名自诩,但敢于自称儒者的他却没有夙兴夜寐、一心为民的儒家做派。幼年被称为神童的他因聪明的反应、机智的应答迅速走红。
据魏晋时期陈寿所著《诸葛恪传》:“恪父瑾面长似驴。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竺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绩其下曰:‘之驴。’举座欢笑,乃以驴赐恪。”
这段文字大意是诸葛恪的父亲因面长遭到了孙权的取笑,在大会上公然牵出一头驴,并在驴脸上贴写有“诸葛子瑜”的字条,而诸葛子瑜正是诸葛恪父亲的名字。
诸葛恪请求在字条上添两字,在“诸葛子瑜”以后加上了“之驴”。孙权大为惊叹,将驴送给了诸葛恪。由此可见诸葛恪有急智,这使他顺风顺水的执掌了东吴大权,也为悲剧的发生埋下了祸患。这种聪明翻译成现在的语言可以称之为“机灵”,但是否是真正的有才华只能留待日后的考量,耍小聪明并不能代表是真正的聪明。
2、恃才气傲,心比天高
诸葛恪擅进不擅退,且拥有极强的虚荣心。从《答费祎》中“向者,人言‘恪素怀刚愎,矜己陵人,非能化平邦内,敬守神器’,其真小儿之见也!恪闻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丞相既亲近贵臣,当为百僚表仪。斗筲之人,何足闻也?”
在这一段文字当中,诸葛恪将他的巧言善辩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以至于当事人费祎竟气得怒火攻心。也正是在他为人处世风格如此极端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出他偏激的人格。
3、新城兵败
诸葛恪的父亲曾经评价他:“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在讨伐山贼的战斗中,诸葛恪两战告捷,由此也让诸葛恪对自己有了不清醒的认识——盲目的认为自己极具武略。
公元253年3月,诸葛恪率领二十万大军兵败新城。在东吴社会矛盾严重的情况下,二十万的兵力已是上限,这场战争的失败使得东吴的局势雪上加霜。诸葛恪也为自己的恃才自傲付出了惨烈的代价。
在这场战争后期,诸葛恪率领的部队士气不振,衣食问题得不到解决,但虚荣心使得诸葛恪对此不管不顾,甚至想要孤注一掷。在得知诸葛恪此时进退维谷时,富春候以皇帝的名义宣旨让他回国。
回国后,诸葛恪竟以此为理由向皇上发难,皇上惧于他的威势敢怒而不敢言,这使得诸葛恪变本加厉,更加的目中无人。后来富春候孙峻设下计策,宴请诸葛恪,并在宴会上刺杀了他。一代天才,最终毁在了自己的恃才自傲之中。孙吴的内部斗争——孙吴政权灭亡的重要原因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其后叶陵迟,遂至覆国,未必不由此也。”在吴国最初建立的时候,孙权是一个十分有魄力的领导人,后世有诸多诗歌赞颂他的事迹,辛弃疾脍炙人口的“生子当如孙仲谋”便是对孙权极高的认可。
在东吴巩固并逐步发展的时期,孙权爱才惜才,大力引进优秀人才,政治活力充沛,国家的各项改革取得良好的成效。但晚年时期的孙权性格逐渐变得乖张,开始疑神疑鬼,让人胆战心惊的吕壹事件便是对这一史实最好的见证。
晚年时期的孙权对待老臣老将也丝毫不手下留情。据《三国志·陆逊传》记载:“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忿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馀财。” 孙权驾崩后,新皇帝没有足够的威慑力一统朝政,遂有诸葛恪之类肆无忌惮的滥用权力。朝廷内部矛盾愈演愈烈,整个国家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