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圆明园中有一支特殊军队,英法联军攻入的时候,他们全部遇难了
雍正对圆明园这三字进行过解释,“圆”代表皇帝的品格应该是健全的,比其他普通人优秀的;“明”代表了政绩辉煌,国运光明的意思,也是古代皇帝对自己的要求。
康熙帝一生去过五次圆明园,最后一次是在康熙六十一年。那一年的十一月,六十九岁的康熙,四十五岁的雍正和十二岁的乾隆第一次一起走进圆明园,实现了祖孙三代齐聚一堂的盛会。这次相会也是皇家历史上唯一一次祖孙三代齐聚圆明园的聚会。
看来,应该是雍正亲自安排的,他知道父皇康熙喜欢牡丹花,于是,就在圆明园里建了一个牡丹台,可以随时让康熙欣赏到牡丹花。就在康熙赏花而兴致正浓的时候,看到了可爱的小弘历,也就是自己的孙子,日后的乾隆爷。
康熙一生有几十个儿子,更别说有无数的孙子了。这些孙辈大多数都没见过康熙的面,乾隆在圆明园游玩时第一次见到了祖父康熙,据说,康熙非常喜欢弘历,尤其是喜欢他的聪明机灵。后来,还当面夸赞乾隆的母亲,说她能生出这么好的孩子是有福气的人。
之后,康熙破例把乾隆接到自己身边抚养,乾隆先是跟随爷爷到畅春园居住,后来,又去了避暑山庄。前后半年的时间,是专属祖孙两人的,直到某年冬天康熙病死在了畅春园。甚至,有传闻说,康熙首先看重孙子弘历,才册立儿子雍正为帝。
直到乾隆登基后,他偶然会去牡丹台散散步追思一下祖父,怀念两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乾隆经常说:“自己的发迹是从圆明园开始的,这与祖父康熙有密切关系。”圆明园作为皇家园林区别紫禁城的形象,甚至摆脱了枯燥无味的格状建筑,以更为清新自然的姿态呈现在了世间。
而且,这里被誉为避暑圣地,从雍正开始到咸丰,这五代皇帝及家眷,年年盛夏都会到圆明园避暑。一般就是在元宵节之前动身,从紫禁城搬到圆明园,皇帝、皇后、公主等人根据自己的位份住进各自的宫内,入冬后,全员又从圆明园搬回到紫禁城。
可以说,这期间每年都要经历两次浩浩荡荡的“搬家”。
圆明园跟紫禁城一样,都是前朝后寝。前后宫位于同一条中轴线上,这与紫禁城的格局是一样的。皇帝、皇后的寝宫在独立的小岛上,前后都是湖水,左右有四座横跨湖水的小桥。不仅静谧而且舒服,还有着很好的私密空间。
“九州清晏殿”是皇帝主要寝宫之一,类似紫禁城里的“养心殿”。从雍正开始,殿内就有火炕卧室,还有东西暖阁。据文献记载,从乾隆开始,每年冬天都会在寝宫里放置暖炉,数量高达324个。并且,圆明园作为长期居住地,自然设立了“学堂”。
这其中,专为皇子们读书的地方叫“上书房”,在前朝区域东侧福园内,与“如意馆”仅一墙之隔,学术氛围很是浓厚。上书房由南北两个小岛组成,皇子们在虚岁六岁时正式入学,经由皇帝钦点的老师授课,各个都是人才。
他们每天功课都很辛苦,从早上五点到下午两点一直在学习,下午是军事课程,教授骑马射箭等,只有下学后才能吃饭。根据史料记载,皇子们每年仅有五天假期,分别是初一、端午、中秋、皇帝生日和自己生日。相比于现代,学生有寒暑假而言,古代皇子可以说是学业繁重。
根据史料记载,圆明园内有差人高达两千,无论是什么部门都设置了专人服务。鼎盛时期,光太监就有六百多人,专门负责皇帝后妃们的起居生活。其中,有一类太监叫“技勇太监”,专门负责圆明园的警卫工作,平时不乏军事训练,熟练掌握了各类刀枪棍棒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