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地区华侨闽南传统民居屋顶建筑特色是什么?

2020-10-20 17:44:58 作者: 泉州地区华侨

内容导读

20世纪90年代的建设潮中,泉州市崇武镇溪底村的传统民居多数已改建为现代民居,仅存一间建于1910年两进五开间带东西护厝的闽南传统民居也只剩下较为完整的顶落和下落的中厅部分,榉头、下落边间和东西护厝已经改建为现代民居。但是现存的顶落,格局较为完整,改建较为轻微,是目前在溪底村内保存较为完整,具有溪底派大木匠师设计风格和营造技艺的建筑物。

文/刘可煜(台湾艺术大学古迹艺术修护学系)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在2010年,发源于福建闽南地区的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同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与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一同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台湾李乾朗教授将清末台湾的闽南式建筑分为两派,以陈应彬的漳州派与以王益顺的溪底派。由此可见,泉州地区,以溪底派大木匠师对于闽南古建筑有着自成一派的营造技艺。

图 1 溪底村民居空拍图之一

从图1空拍图可以看出,仅存建筑物的下落部分,屋顶有三分之一的倒塌,顶落部分西五厅后轩部分有倒塌,相对来说,整个屋顶的保存还是不错的。

图 2 溪底村民居空拍图之二

从图2斜俯视图可以看出顶落东西五厅的屋顶形式与在惠安地区甚至是泉州地区的许多传统民居所不同的屋顶形式。除了传统闽南民居常见的燕尾脊屋脊形式,燕尾脊的燕尾脊数多达六支,分别位于中脊的两端,和东西五厅屋顶上房脊的左右两端,且与中脊有视觉相交但无相连接接触,如图3细部图,而五厅屋顶向中厅部分的燕尾脊下同一般燕尾脊有做相应的规带部分,但是并没有做到完全延伸,只有部分的延伸。

图 3 溪底村民居六脊屋顶空拍图

这种特殊的屋顶造型,在访谈目前溪底派大木匠师,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唯一的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溪底派王世猛大木匠师时了解到,这种特殊的屋顶形式在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中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做“六脊”,而六脊的屋顶形式大约是在清末出现的,甚至基本上都是华侨回乡之后兴建的传统民居所盛行使用的。

因为这类的屋顶形式,于泉州地区有其特殊性,因而成为笔者对六脊形式屋顶的研究动机,有其深入探讨与研究之价值。希望透过本探讨,达到以下目的:

(1)为泉州地区的闽南传统民居做初步的统计和分类;

(2)分析泉州地区闽南传统民居屋顶样式和屋主身份关系;

(3)探究六脊屋顶形式的样式、结构、营建和设计上的关系。

(二)研究范围

闽南传统民居多分布在福建省的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为主的闽南地区,还有台湾地区以及部分广东地区,东南亚地区。

泉州作为海外华人华侨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侨乡,在时间从宋元开始就陆陆续续有泉州人兴贩贸迁,出洋旅居。

1.泉州华侨时间线

宋元时期,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和“东方第一大港”,人口增长迅速,愈发有人稠地乏的态势,出洋旅居愈发盛行,出现“下南洋”的风潮。

明朝初年的“海禁”,让泉州沿海地区的晋江、石狮、南安、惠安等地靠海为生的渔民和依赖海港贸易为生的商人选择出逃,范围也从东南亚地区扩散到非洲、南美洲等地。

清朝初期的“闭关锁国”和清政府政策让泉州地区沿海民众流离失所,大量民众随郑成功迁往台湾地区。

清朝鸦片战争后到宣统末年大量泉州地区沿海民众迫于生计,外逃出洋或是通过牵亲引戚出洋。为泉州如今成为著名侨乡奠定了基础。

在清朝末年到民国中期许多华侨在国外有所成就后,陆续都有回泉州原籍地建设民居,进行居住或是宗族使用。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