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湖南省博物馆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2020-10-23 00:00:44 作者: 湖南人:湖南

2015年11月13日上午,我第一次来到长沙市,便直奔湖南省博物馆。当时,这里进行重修,没有对外开放,所以未能参观。2020年10月6日下午,我再次来到湖南省博物馆,终于能够走进这个神秘的地方——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国庆节假期,湖南省博物馆门庭若市,三天内的门票都很难预约,我也是凭借文博系统工作者的身份才可以顺利走进展厅。这里的基本陈列以“湖南人”为主题,展示了湖南地区文明发展的进程,陈列着各个时期出土的珍贵文物。

从“湖南人”的角度,以第一人称的表述,向观众解读湖南人生活的自然环境与发展轮廓。在此基础上,提炼几千年来凝结的精神,揭秘湖南近现代人才井喷现象,提升湖南人的自豪感,鼓励大家爱国爱家乡。

湖南人

生态变迁

1、我从哪里来?

通过最新的考古发现,结合人类学研究成果,对当今湖南人的来源往上溯源,探索湖南人是如何逐渐形成起来的?同时,也见证了整个中国历史发展与民族融合的过程。

在距今50万年的津市虎爪山遗址,发现了湖南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1982年,在石门县燕儿洞遗址,出土牙齿和下颌骨化石,距今1.6万年,属于现代智人,被命名为“石门人”。这里发现的动物骨骼,有一些火烧过的痕迹,表明“石门人”已经学会用火。

虎爪山遗址出土石器

“石门人”牙齿和下颌骨化石

2、洞庭鱼米乡

湖南有适宜农作物种植与生长的自然条件优势,伴随着湖区和山地的进一步开发,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品种等逐步增加,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从采集野生稻变成人工栽培稻,湖南人在解决人口吃饭问题上做出巨大贡献。

1995年,在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4粒稻谷,距今约15000年至13000年。经过鉴定之后,这些稻谷保留有野生稻、籼稻和粳稻的综合特征,为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有人工栽培稻特征的标本。

古栽培稻

陶釜

先秦时期,人们借助休耕改良土壤,根据时节合理安排农事,逐渐掌握了各种农作物的最佳生长期。农业生产工具从石器、青铜器到铁器不断变化,并且开始出现牛耕,耕作效率大大提高。

从秦汉到隋唐时期,墓葬出土大量跟农业相关的文物,包括陶仓、陶井、陶磨和陶碓等模型。在每一个时期的历史文献之中,也有许多跟农业有关的文字记载,表达了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国家农业生产的重视。

农业生产工具

汉唐农业文物

3、生活的足迹

这个部分是基本陈列的核心内容,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总共分为六个大时段:青铜时代的南方礼乐、湘楚风情、大一统下的小农家居、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风尚、重心南移后的品质生活、从宗族社会到近代化。

在宁乡市黄材镇和周边地区,出土大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1959年,在这里的炭河里遗址,出土了一件人面纹方鼎,内壁上铸有“大禾”二字。因此,有人认为:此地是独立于商周中原王朝之外的大禾方国。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