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汉献帝在名义上虽是天子,但实际上只是魏王手里的玩偶。魏王在形式上还是要对汉献帝行君臣之礼,而朝廷百官既要对汉献帝行“走过场式”的君臣之礼,又要对魏王行实际上的君臣之礼。
侍中完成了在复杂条件下各种社会礼仪制度的重建工作,也正是由于这些制度的知道作用,曹丕才顺利地完成代汉程序。侍中王粲、卫凯等人的努力,才使得曹魏的礼仪制度得以确立并走上正轨。
曹魏代汉之后,侍中有承担起适应形势需求不断地修订、完善、捍卫制度的责任。侍中会经常与君主一起讨论历朝历代制度的优劣,进而议论曹魏的礼仪制度,并加以损益增减。
如果大臣有作奸犯科的行为,侍中也有权提出批评建议。曹芳当皇帝时,王璩担任侍中:
“曹爽秉政,多违法度,璩为诗以讽焉。其言虽颇谐和,多切实要,世共传之。”
对于曹爽这种凌驾于君主之上的权臣,侍中也敢于讥讽,足见朝廷赋予侍中针砭违法行为、维护旧有制度的职权。
三、出纳君王命令
除了中书监、令等专任官职外,曹魏侍中也担负着出纳君王命令的职责。曹髦当皇帝时,“遣侍中持节分适四方,观风俗,劳士民,察冤枉失职者”。众多侍中被授权,代表皇帝到地方查看风俗民情,监督郡县官吏,成为皇帝的钦差大臣。
“高平陵事变”后,司马家已经是曹魏政权的实际掌控人,侍中出纳皇帝命令的的权限依旧,“侍中许允,尚书陈泰说爽,使早自归罪”。
侍中离皇帝近,占据中枢,因君权随意性的特点,决定了皇帝在行使君权时,往往难以完全遵循既有的制度。按照惯例,皇帝指挥身边的亲信行使不在职责范围内的权利,因此经常会让侍中享有出纳王令之权,显示出侍中职位的重要性。
四、侍中加官职增多
曹魏官吏中以侍中家官者有65人之多。曹魏时期,正值三国鼎立的对抗阶段,皇帝经常亲临战场,或在朝廷之处理军国大事,这就需要身边有众多的亲信大臣陪同,并为之出谋划策。为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曹魏实行了东汉以来的官职设置惯例,重要的文臣武将加官侍中,即可陪伴皇帝左右。
于是,曹魏官制中大量出现以侍中为加官制。中书令、监的权力很大,掌握机要,但任然需要加侍中,才能常伴皇帝左右。如曹芳时的侍中中书令孙资、侍中中书监刘放,两人经常出纳王命,是曹魏时著名的大臣。如果不加侍中就不能常伴皇帝左右,或者即便见到皇帝,其权力也受限。
因此,曹魏的许多重臣,尽管权倾朝野,仍要加官侍中。如曹睿临终前曾拜曹爽大将军、假节钺,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可谓独掌朝纲,但曹芳继位后,仍要“加爽侍中”,从此便可以常伴帝王,出入宫廷。
曹魏时,尚书省已经发展为独立的行政机构,尚书省官员想常伴皇帝身边,也需要加官侍中,形成了曹魏所独有的侍中尚书仆射、侍中尚书令等官职。此外,还有侍中尚书中领军、侍中廷尉等。以大量侍中加官,是特殊背景下曹魏官制中的一种独特现象。
参考文献:《三国志》《三国制度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