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有四大显学,分别是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其中墨家以科学为主,而儒、墨、道三家都是治国之学。从秦始皇统一华夏到清朝灭亡为至的2132年时间里,秦朝的15年采用法家治国,汉高祖至汉武帝时期采用道家治国,其余时间都是“外儒内法”的儒家在治国。儒家以礼乐教化治国,法家以严刑竣法治国,各个朝代都宣称以儒治国,但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法律在实施。法家如水,儒家似火,中国人以独特的智慧让水火交融,冰炭同器,这不得不佩服道家的无上智慧!
秦皇汉武
1、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儒家主张人性本善,但在成长中受社会影响慢慢变恶,因此需要用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进而遏制人性沉伦。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因此社会需要用法律来阻止人们行凶作恶,法律的作用就是通过惩恶达到扬善的目的。
《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就好比水往低处流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恻隐心、羞恶心、恭敬心、是非心,四心是人天生就有的,并不是后天施加给人的。人有恻隐之心,就会仁;人有羞恶之心,就会义;人有恭敬之心,就会礼;人有是非之心,就会智。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生而有之,人在成长过程中就是要保持这四种品德,进而成为一个完人!
人性本善
《商君书.算地》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民之求利,失礼之法;求名,失性之常。奚以论其然也?今夫盗贼上犯君上之所禁,而下失臣民之礼,故名辱而身危,犹不止者,利也。其上世之士,衣不煖肤,食不满肠,苦其志意,劳其四肢,伤其五脏,而益裕广耳,非性之常也,而为之者,名也。故曰:名利之所凑,则民道之。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人为了追名逐利可以做出的恶是没有上限的!商君认为人的本性是这样的:饿了就要找食物吃,累了就想贪图安逸,生活贫苦就会寻录快乐,受到侮辱就想得到尊严。百姓追求利益,可以不顾仁义礼智的约束;人民追求荣誉,可以失去善良的本性。
商君举例说明人如果追名逐利,就不会顾及道德约束。强盗不顾道德指责,不惧身处危境,也要去抢劫,这是因为抢劫可以获利。上古时代的贤人,穿不暖,吃不饱,还要勤劳的劳动,那怕伤身费神也在所不惜,这样做明显不是人的本性,但还是做了,只因为可以得到荣誉!
人性本恶
法家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追名逐利,这是不可阻止的,只能利用这点诱导人们行善去恶。法律的作用就是告诉人们怎么做才是合法的追名逐利,如果违法追求名利,那么必受法律制裁。商君说“法者所以爱民”,爱民的方式就是指明正确方向,对违法之人施以刑罚、对守法之民施以奖赏,就可以确保人们不偏离法律的红线,进而保护广大守法公民的正当利益。
《商君书.说民》民勇,则赏之以其所欲;民怯,则杀之以其所恶。故怯民使之以刑,则勇;勇民使之以赏,则死。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必王。
综上可知,儒家以人善为本,强调人要加强自身修养,进而做一个好人。法家以人恶为本,强调作恶就会受到惩罚,进而维护社会的秩序!儒家的修身不可替代法家的法治,而法家的法治也不可替代儒家的修身。
《道德经》里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家认为人的本性有善、有恶,并非绝对的,善与恶都是人的本性,不可改变!老子还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体现了道家天地万物皆平等,造物主没有钟情于任何一类生灵,皆一视同仁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