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族政权的终极进化—辽国,汉化而不失本族的文化

2020-10-25 13:42:17 作者: 游牧民族政权

契丹族

有的民族可以一边和汉族文化互通有无的同时保护自己的文化,有的民族却被同化后失去了自己的特点,这样的融合很难评价是好是坏,但是这个世界上的一个民族文化从此消失了却绝对不是好事。而保证吸收中原文化促进自己发展的同时还保留自己文化的这个难题被契丹人解决了,从辽国开始,游牧民族政权进入了最终阶段——“一国两制”

辽国在占领燕云十六州后获得大量汉族人口,而作为游牧民族的契丹统治者并不知道怎么治理这些会种地会打铁的人,很明显,他们不适应和自己一样骑马放牧的生活。

而契丹人和以往的游牧民族不一样,他们深知汉化是进步的最好办法,但是汉化的反作用也会使自己逐渐失去积极进取的性格。所以要把握好契丹文化和汉文化之间的关系,减缓汉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辽国贵族的壁画

于是契丹人开发出了古代版的“一国两制”,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双轨官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官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大部分官名及职掌承袭唐朝的制度,并且学习五代和北宋的官制。

第三层次游牧民族政权的成功之处

这就是为什么辽国和北宋打了几十年从来没有被打败的原因,即使北宋的经济实力远远胜过辽国,而且早期的北宋军事实力相当强大。因为辽国有一套和北宋几乎一模一样的行政机构,一模一样的管理方式,还有北宋没有的剽悍骑兵,辽国有契丹文字可以维持自己的民族性格,漠北的草原可以保持游牧民族的野性和活力,燕云地区的耕地可以养育出不逊于宋朝的能臣贤臣,如此的文武双全,辽国怎么可能被击败?

契丹文字

后来的金朝,在运用辽国的“一国两制”几十年后进行了“一元化”,主要原因是因为金朝的大部分领土都在中原地区;后来的蒙元利用“人分四等”处理与汉族的关系,结果不到一百年就被赶回大漠;清朝入主中原以后,把旗人和民人分开治理。虽然八旗子弟好吃懒做,但是满族的文化和汉族的文化在清朝完成了融合,如今的满族同胞们已经不留辫子,说得一口标准普通话了。

八旗制度

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不论是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曾经对立的历史已经过去,现在的中国需要各族人民大团结,各族人民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