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省的机构和长官名称有多次变化。
中书省,隋朝改为内史省、内书省,长官为内史令,内书令。唐朝龙朔元年,改中书省为西台,中书令为右相。光宅元年,改中书省为凤阁,中书令为内史。开元元年,又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令为紫微令,天宝元年为右相。门下省长官,隋时改侍中为纳言,又改为侍内。唐朝龙朔二年,改门下省为东台,侍中为左相,光宅元年为纳言。垂拱元年,改门下省为鸾台。开元元年又改为黄门省,侍中为监,天宝元年为左相。龙朔二年改尚书省为中台,并废尚书令,改左右仆射为左右匡政。光宅元年,改尚书省为文昌台,又改为文昌都省,改左右仆射为文昌左右相。垂拱元年,改尚书省为都台,长安三年又改尚书省为中台。开元元年,再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
第二,为了防止宰相权重难川,三省长官很少正式任命。
唐代以中节令为宰相的只有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裴炎、张说等几个人,被任命为侍小的为数更少。当时绝大多数的宰相,世三省长官以外的其他官职加上“参预机事”,“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节门下三品”等称号而行使宰相职权的。如隋朝高熲、杨素以尚书左仆射执掌朝政,柳述以兵部尚节参掌机事,裴矩以黄门侍郎参预朝政,虞世基以内史诗郎参掌朝政;唐代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李靖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绩以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
高宗以后,为宰相者,除中书令外,都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否则,虽侍中、左右仆射也不能为宰相。狄仁杰以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张九龄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裴耀卿以黄门侍郎平章事,李林甫以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实际上都是真正的宰相。
宋朝时期的宰相的官称变化
宋代初期,中书令、侍中、尚书令虽皆设置,但都不预闻朝政,而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式的宰相官称,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宋神宗以后又几次改名,称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太宰兼门下侍郎、少宰兼中书侍郎、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左丞相、右丞相等。
吕蒙正、寇准、王钦若、范仲淹、曾公亮、文彦博、王安石等,都先后担任过平章政事或参知政事。吕公著、苏颂、蔡京都做过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司马光做过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张邦昌任太宰兼门下侍郎,吕颐浩、李纲、秦桧、史弥远任右相,贾似道、文天祥任右丞相,陆秀夫任左丞相,都是宰相的职位。哲宗时,置“平章军国重李”,或称“同平章军国事”,专以授予德高望重的者臣,位在宰相之上。
唐末以来,还有一种所谓使相,就是以宰相官衔(同平章事)加给节度使,作为一种荣典。宋代相沿,亲王、留守、节度使加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者,都叫做使相,实际上并不参预政事,与宰相是有区别的。王安石罢相后,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就是使相一类的虚衔。
把宰相作为具体的机构和官职名称的,只有元朝。
辽时北面官有北宰相府和南宰相府,设左宰相、右宰相,总知军国事,知国事等职,分别由皇族的舅族世选,但也有例外。南面官仍沿隋唐旧制,设置三省,以中书今、侍中、尚书令等为长官。中书省初名政事省,长官为政事令。先后担任北宰相府宰相的,有肖思温、萧孝穆,萧惠等。韩延徽先任政事令,后任南宰相府宰相。耶律隆运(韩德让)曾任政事令,后拜大丞相。
金代只置尚书省,以尚书令、左丞相、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左右丞、参知政事为副相。崔立曾任尚书令,完颜希尹任尚书左丞相,韩企先任尚书右丞相,完颜守贞任平章政事。
元朝只置中书省,以中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左右丞、参知政事为副相。耶律楚材为蒙古国宰相,官至中书令,元朝立国规模多由他奠定。此后,任宰相的有史天泽、伯颇、阿合马、王文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