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周刊:学生在考古专业的专业思想这几年有没有什么变化?
郭立新:一二十年前,考古专业学生被调剂的占多数,主动到这里来的学生,占少数。但我注意到最近几年,大约有七八年了吧,这种现象明显有变化,不但报考的人多了,而且在大学里将考古学作为第二专业、辅修专业的学生也多了起来,甚至经常有学生考入其他专业后,主动要求转到考古专业。我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是越来越强烈了。
考古队员在焦家院宋墓遗址上作记录
收藏周刊:“一位考古学家应有的状态”,应该是怎样的?
郭立新:首先,要耐得住寂寞,晒得了太阳。其次,需要有开放的心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要尽量多了解,多问为什么是这样。作为一个历史复原者,日常的工作就是穿越各种历史时空。但这种穿越要在科学的前提下进行,所有史料只有当能放入特定时空脉络下呈现时,才会显现其历史复原的价值和意义。不要动辄以今释古,动辄以当前的规范和习见去一厢情愿地、片面地诠释古人,这样做不是了解,不会给我们带来新知识,只会过早赶走我们对历史的好奇心,过早封闭我们求知的欲望。
收藏周刊: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考古第一课?
郭立新:第一个,要把标准答案丢掉。因为教科书都是约定俗成的一些知识,很多时候代表过往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当然,并非说这样的知识没有价值,而是作为考古人员,思维不能被标准答案给固定了。
第二,就是持续保持好奇心。
第三,要博采众长,不能纯粹把自己当成“考古人员”,而考古以外的事就漠不关心,要时刻让自己尽可能地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多阅读,多调查,跑田野,多看实物,不只局限在文献。多去博物馆看文物,多去考古发掘现场去体验,这些都是快速进入考古角色的途径。
中大南校园东区食堂项目考古发掘现场 (资料图)
收藏周刊:时代对考古工作者的要求如何?
郭立新:这是个喧哗而躁动的时代,鱼龙混杂,我们需要练就沙里掏金的本事才不至于迷失方向。作为历史求知者、探索者、还原者,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冷静和理性地问自己:我们做历史研究,是为了求真,还是为了把历史变成一种信仰或教条?如果答案是前者,如何才能做到?那么,我们要清楚一点,要的是历史的侦探而不是卫道士。
收藏周刊:区别在哪?
郭立新:历史侦探要以事实为依归。在事实面前,一切假说、观点并不重要,皆具有可抛性。随着新事实、新依据的出现或辨认,原有假说或观点或理论亦须跟进、修订或修正。为此,要有开放的心态,相容并包的治学态度,愿意随时接受新的事实和理据。
收藏周刊:在历史侦探之路上,理论重要吗?
郭立新:重要,但理论只是为了启发我们思考和更准确地还原史实。但我们要明白,任何一种理论往往也代表着一种框限,有着普洛克路斯忒斯铁床一样的局限性。而且,理论化的研究容易忽略具体的生活与多样性。所以,就像张光直先生主张的那样,理论要多元化,这样才能保持多样的视解,多样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历史侦探,我们观察和发问的起点以及最终的目标,不应仅仅是为了验证某种理论的正确或谬误,而应是如何更好地理解与诠释我们所观察的史实,如何更准确地贴近过去的人类生活历史真相。
本文原载于2020年8月9日《新快报》收藏周刊。
排版 | 半块方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