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王振死后至夺门之变发生的这段时间里,宦官势力虽然陷入了低谷;但是在夺门之变发生后、明英宗重用有拥立之功的曹吉祥后,明代的宦官之祸后出现了新的苗头,即汪直之祸。
王振死后总揽大权的宦官曹吉祥
宦官汪直在取得明宪宗信任之后,在朝中的地位不仅较明英宗一朝的王振有所提升,在京师之外的影响力也十分大。对此,《明史·汪直传》中曾有相关记载:十五年秋,诏直巡边,率飞骑日驰数百里,御史、主事等官迎拜马首,箠挞守令。各边都御史畏直,服櫜鞬迎谒,供张百里外。至辽东,陈钺郊迎蒲伏,厨传尤盛,左右皆有贿。直大悦。
而到了明熹宗一朝,大宦官魏忠贤则登上了政治舞台。在魏忠贤擅权的时日里,皇帝的存在感降到低点。明末朝政混乱,也与魏忠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直到崇祯一朝,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势力才遭到毁灭性打击。而此时的明帝国,也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
无论是王振、曹吉祥、汪直、刘瑾还是魏忠贤,这些权倾朝野的宦官与汉代、唐代的宦官都存在着本质的不同。明代宦官之所以会拥有如此大权,都是明皇所授予的。也就是说,只要明皇愿意,便随时可以将权力从宦官手里收回。
但即便如此,明代的几次宦官之祸还是实实在在的发生了。因此,几代明皇都应当为这几次宦官之祸负责任。若不是因为明皇的个人喜恶问题,根据明代的权力结构来看,是不应当会发生如此之严重的宦官干政、祸国殃民的情况的。
熹宗一朝的大宦官魏忠贤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会发现有外戚集团称帝的例子、有地方武将或总揽军政的最高长官割据自立进而称帝的例子、也有宗室内斗,进而"另立门户"的例子。但是不管怎么查找,都找不到宦官篡权称帝的例子。
由于宦官身份的特殊性,以及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宦官地位的锁定;这意味着不管是哪个封建王朝的宦官,都不具备任何称帝的可能性。也正是因为如此,宦官反而成为了皇帝值得信赖的人。
正是有这种心态和客观事实存在,才导致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常常会以宦官为制衡朝政,使权力恢复均衡的重要工具。一旦对宦官的控制稍微松懈一些,则会引发更加严重的宦官之祸。而宦官之祸,其破坏力却远远不亚于武将之祸和外戚之祸。
参考文献:
【1】《明史·汪直传》
【2】《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