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出使辽朝期间,受对方礼遇有加,遂写下名作《奉使道中五言长韵》,把原本中原人眼里“其无礼顽嚣,于诸夷最甚”的契丹人,称赞为“讲信邻方睦,尊贤礼亦隆”。
辽国不同于管理松散的匈奴汗国、突厥汗国,契丹人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辽国得到幽燕十六州后,明智地采用了 “胡汉分治”的政策。
将官僚机构分为管理契丹和奚等民族的“北面”官,及管理汉人的“南面”官,“蕃(法)不治汉,汉不治蕃,蕃汉不同治”。
辽国与北宋对峙时,出现了一个词“幽燕汉人”, “汉人”一词源自汉朝,后来成为周边少数民族对原汉朝管理之下的“郡县之民”,即汉民族的称呼。
自魏晋以降,“汉人”、“汉儿”频频见于史料:“又汉人为居,终不于无水草之地筑城郭,立郡县也”、“虏前后奉使,不专汉人,必介以匈奴”等等。
唐朝诗词中也有“汉儿尽作胡儿语”的诗句,到了辽国时,契丹谓峤曰:‘夷狄之人岂能胜中国?……子归,悉以语汉人,使汉人努力事其主”。
《辽史》,辽太祖曰:“吾修文物,彬彬无异于中华”。
辽国贵族对汉文化和汉服,备受推崇,从崇拜唐朝诗人,到后来推崇宋朝文豪们的佳篇名作,有的诗作在宋朝尚未流传,却已为辽国人文所得。
宋真宗年间,契丹使人至宋,“言本国喜诵魏野诗,但得上帙,愿求全部”,真宗始知其名,“将召之,死已数年。搜其诗,果得《草堂集》十卷,诏赐之”。
早在920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令,参照汉字创制的契丹文字,约有三千余字。由于契丹境内的汉族都使用汉文,契丹贵族大都通晓汉文,并以汉文为尊,契丹文使用范围有限。
辽国灭亡了,契丹文仍然被女真人所使用,并帮助创造女真文。金章宗1191年,金章宗:"诏罢契丹字",一共使用了二百多年。
汉服对辽国的冲击力很大,打破了“番臣皆胡服”的风俗,契丹官方服饰越来越汉化,书中记载 “会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国服,皇帝、南面臣僚汉服。乾亨以后,大礼虽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汉服,重熙以后,大礼并汉服失”。
路振奉使契丹所作《乘轺录》中有“俗皆汉服”,“国母当阳,冠翠凤大冠……衣黄锦青凤袍”,承天太后的服饰装扮与大宋皇后的配置雷同度很高。
经过几代汉化,到辽道宗时,他对汉家文化的钟情“愿后世生中国”。在他推动下,辽国科举制度日趋完善,在四年一次的正常科举之外,还增设“贤良科”的恩科考试
。
在辽的中京,设立国子监。在全国所有州县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并按最高利益祭祀孔夫子。同时,道宗继位之初,便诏告天下,从皇帝本人,到南北所有官员,在国家重大典礼上,一律穿戴汉家冠冕。
辽道宗的诗
昨日得卿黄菊赋,剪碎金英填作句。
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
辽国最后的天祚帝之妃萧瑟瑟,生活在辽朝末年,忧国伤时,作歌诗讽谏天祚帝。
勿嗟塞上兮暗红尘,
勿伤多难兮畏夷人。
不如塞□邪之路兮,选取贤臣,
直须卧薪尝胆兮,激壮士之捐身。
可以朝清漠北兮,夕枕燕云。
丞相来朝兮剑佩鸣,千官侧目兮寂无声。
养成外患兮嗟何及,祸尽忠臣兮罚不明。
亲戚并居兮藩屏位,私门潜畜兮爪牙兵。